双膦酸盐预防脑卒中及帕金森病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本文选题:髋部骨折 + 双膦酸盐 ; 参考:《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脑卒中和帕金森病导致肢体功能残疾和活动受限,并增加患者出现继发髋部骨折的风险。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3种不同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预防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文献检索主要在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中进行,截止日期是2014年3月1日,文献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每一个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量表评价。八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个脑卒中后患者使用双膦酸盐预防骨折发生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3个帕金森病患者使用双膦酸盐预防骨折发生的随机对照试验,均符合文献纳入标准要求。结果: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髋部骨折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相对风险(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0(0.07-0.54,脑卒中组)和0.26(0.13-0.52,帕金森病组)。总体来说,总的相对风险为0.24(0.14-0.42)。研究结果显示,在2组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群中,相对于对照组,使用双膦酸盐可以使髋部骨折的风险明显降低。同时,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后,骨密度值、甲状旁腺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数值均增加,而血清钙离子浓度及尿脱氧吡啶啉数值均减少。结论:数据显示,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一项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的严格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合并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的老年患者中应用双膦酸盐预防髋部骨折是有效的。
[Abstract]: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strok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lead to limb disability and limited movement,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secondary hip fractur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hree different bisphosphonates in the prevention of hip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diseas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literature retrieval was conducted in MEDLINE EMBASE,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 The deadline was March 1, 2014. The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with a stri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and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Each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evaluated with Jadad scale. Eigh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cluded f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which bisphosphonates were used to prevent fractures after stroke and thre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which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used bisphosphonates to prevent fracture. A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iterature inclusion standard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lative risk (95% CI) was 0.20 (0.07-0.54, stroke group) and 0.26 (0.13-0.52, Parkinson's disease group) respectively. Overall, the total relative risk is 0.24 (0.14-0.4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bisphosphonat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hip fractures in two groups of elderly people with neurological diseas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group,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parathyroid hormone (PTH) and dihydroxyvitamin D increased, but the serum calcium concentration and urine deoxypyridinoline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with bisphosphonates. Conclusion: the data showed that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reported in the use of bisphosphonates. A rigorous meta-analysis based 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howed that bisphosphonates we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hip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R7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2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3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4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5 覃艳玲;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侯强,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7 张巍,梁战华,雷征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8 庄立;帕金森病的症状前指标[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9 刘泉开;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2期
10 于嘉;帕金森病与临床用药[J];首都医药;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婧;罗晓光;任艳;何志义;;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华;陈先文;汪凯;;帕金森病患者的时间感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杨晓军;李筱婷;;从中医角度探讨帕金森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蓉蓉;范亚瑜;吴集雄;徐晓华;刘汉伟;;帕金森病特殊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食性低血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欧阳荔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史新冲;张祥松;易畅;;~(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又;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N];光明日报;2006年
2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3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孙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严防抑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程守勤 蒋廷玉;帕金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N];新华日报;2006年
6 杨锋;及早防范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李尤佳;帕金森病——中老年人的“绊脚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思菲;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分析及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3 高靓;CCL2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的表达及其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红燕;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郭素良;帕金森病危险因素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张久权;1.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研究 2.术前语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9 姜立刚;中国北方一帕金森病大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颖源;基于模型的帕金森病分析与控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婧;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常崇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陈伏祥;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改变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韩薇;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刘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亚型(早发晚发型)的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7 徐睿鑫;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李洋;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的MRI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李玲;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及视野改变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程筱雨;血清反应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4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11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