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丘脑核:从环路、功能到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靶点
本文选题:底丘脑核 + 基底神经节 ; 参考:《生理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是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环路中唯一的兴奋性谷氨酸能核团,不仅是经典间接通路中的关键节点,而且接受皮层的直接投射从而构成超直接通路(hyperdirect pathway),甚至被认为是驱动整个基底神经节活动的起搏器。STN由于其在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中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临床上神经外科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首选靶区之一。尽管STN-DBS可显著改善PD运动障碍,但其发挥效应的神经机制至今不明。本文简要综述了STN的传入、传出联系及它们在基底神经节环路中的功能,特别讨论了STN-DBS改善PD运动障碍机制的假说和最新研究进展。我们认为,对STN-DBS作用机制的认识不仅有助于临床PD治疗策略的发展,也有助于对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的深入理解。
[Abstract]:STN - DBS ( STN - DBS )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 s disease ( PD ) . Although STN - DB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asal ganglia loop function ,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eferred target areas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 DBS )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 s disease ( PD ) .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1330033, 91332124, 31471112, 31500848, 81671107 and 31771143) NSFC/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 (No. 31461163001) SRFDP/RGC ERG grant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No. 20130091140003)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No. BK20151384)
【分类号】:R7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伦学庆,张延庆,章翔,张剑宁;高频刺激底丘脑核阻止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年06期
2 伦学庆,章翔,张剑宁,梁景文;高频电刺激底丘脑核对帕金森病鼠旋转行为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3 袁海峰;惠艳娉;央珍;乔鸿飞;郭方圆;薛莉;张巧俊;;阻断5-HT_(1B)受体对正常和帕金森病大鼠底丘脑核神经元活动的不同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4期
4 ;深部脑刺激的工作原理[J];生物学通报;2008年02期
5 胡火军;王雄伟;汪雷;马金阳;黄松;;深部脑刺激在功能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6 张朝阳,汤洪川,刘风荣;帕金森病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J];临床荟萃;2000年22期
7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8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9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10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婧;罗晓光;任艳;何志义;;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华;陈先文;汪凯;;帕金森病患者的时间感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周文泉;于向东;;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韩蓉蓉;范亚瑜;吴集雄;徐晓华;刘汉伟;;帕金森病特殊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食性低血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欧阳荔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史新冲;张祥松;易畅;;~(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洪霞;张振馨;陈海波;陈霞;温洪波;;帕金森病患者共病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2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孙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严防抑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4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戴丽娟 王峰;近五成病患者没有及时就医[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记者 李宁;五成帕金森病患者就医不及时[N];中国人口报;2008年
9 金鸥邋刘宇;帕金森病人低龄化[N];家庭医生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徐晶;日常小动作透视帕金森病[N];广东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思菲;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分析及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3 高靓;CCL2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的表达及其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红燕;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刘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康文岩;α-突触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记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区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症状学和ATP13A2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刘杰;γ-氨基丁酸(GABA)递质系统相关药物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焕娣;健康成人底丘脑核的MRI定位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曹嘉悦;闭环式深部脑刺激抑制大鼠海马痫样活动的参数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敬楠;FEM在深部脑刺激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胡娜;多功能神经电刺激系统的设计及其在深部脑刺激实验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5 康婧;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常崇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陈伏祥;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改变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8 韩薇;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9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刘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亚型(早发晚发型)的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16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11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