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氟伐他汀对SAH患者sICAM-1、hs-CRP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6 17:19
【摘要】: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SAH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每晚一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于起病24 h、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s ICAM-1、hs-CRP的含量。两组以SAH病程第14天末或者死亡为本研究终点。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卡方或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指标。结果氟伐他汀组患者s ICAM-1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对照组第3天、第7天的s ICAM-1水平均呈较前次升高,直至第14天出现降低。氟伐他汀组第3天、第7天、第14天测得的s I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氟伐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第7天和第14天测得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降低SAH患者血清ICAM-1和hs-CRP的含量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luvastatin on serum levels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 ICAM-1)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The contents of s ICAM-1 and H s-CRP were measured on the 24th, 3rd, 7th and 14th day of onset respectively. The end of 14th day or death of SAH was the end point of the study. SPSS 15.0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data were expressed as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 The level of s ICAM-1 in fluvastatin group decreased gradually, while the level of s ICAM-1 in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on day 3 and 7 until day 14. The level of s ICAM-1 in fluvastatin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day 3, 7 and 14. The levels of serum hs-CRP in fluvastatin group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levels of serum hs-CRP on the 7th and 14th day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Fluvastat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evels of serum ICAM-1 and hs-CRP in SAH patients.
【作者单位】: 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省神经病学研究所;
【分类号】:R743.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亦晖;王小虹;;氟伐他汀钠致急性胃绞痛[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年05期

2 杨旭,张蓓茹;氟伐他汀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0年03期

3 吕树志,赵金玲,郭伟,刘志廉;氟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4 陈林,陈蔚娟,梁永会,杜敬东;氟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01年01期

5 胡大一;氟伐他汀介入预防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6期

6 魏国峰,李向东,于健;氟伐他汀对体外低密度胆蛋白氧化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7期

7 赵敏,王钢,何军;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9期

8 吕琳,朱兴雷,罗静,鹿克风;氟伐他汀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4期

9 安丽萍;王嵬民;陈国俊;;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脂联素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10期

10 张鹏飞;;氟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阳军;李向平;赵水平;李江;李敬东;谢晓明;彭俊;;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杨如山;罗正义;郭江宏;宗尧庆;;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吴延庆;程晓曙;陈琦;柴俊兵;;低密度脂蛋白与血小板免疫活化的关联及氟伐他汀对其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延庆;郭磊;程晓曙;吴清华;;氟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注时血清白介素-8及梗死面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高苹;贾汝汉;丁国华;;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NRK-52E细胞p38MAPK通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王奉德;;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7 徐宁;程晓曙;杨人强;;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对大鼠肾脏损害的机制以及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侯倩;崔炜;;负荷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郭磊;吴延庆;曹原;邹斌;程晓曙;;氟伐他汀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注血清IL-8及梗死面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10 胡建新;黎忠于;苏海;李萍;肖鲁敏;;氟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内皮素-1及内皮素α受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氟伐他汀的胆脂影响[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宋欣荣;氟伐他汀钠可减少血管手术后心脏事件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陆特;氟伐他汀可降低首次PCI患者患心脏病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管药师 李立安;肌肉酸痛药物作祟[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卫红;氟伐他汀对组织因子表达与RhoA/Rho激酶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王林;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途径抑制人脐动脉平滑肌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罗萍;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27~(kip1)及CTGF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军;复方丹参制剂对氟伐他汀临床群体药动学特征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6年

2 李西;人体血浆中miR-148a表达水平与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3 王士凯;氟伐他汀对慢性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4 何敏;氟伐他汀钠的体内外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久宏;氟伐他汀防治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艳民;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瘦素、脂联素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廖建维;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凌成亮;大剂量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后所致影剂肾病的防治作用[D];南华大学;2011年

9 陈豆;氟伐他汀钠及其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刘永;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5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05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