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检测仪用于口面部肌张力评估的初步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facial muscle tension and viscoelasticity by a new type of MyotonPro muscle tension detector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it. Methods: normal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10 patients aged 20-40 years, 8 patients aged 40 to 60 years, 8 patients over 60 years old, and 1 patient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Bilateral masseter muscles were detected by MyotonPro.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frequency,F), hardness (stiffness,S),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decrement,D), Bode coefficient (creep,C) and relaxation time (relaxation,R)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ip and tongue were measured after one week. Results: the F and S of masseter muscle, upper lip and tongu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and the subjects with older age (60 years old) were larger than those with younger age (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 and R of upper and lower lip and tongue (P0.05), and C and R of subjects over 60 years ol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under 40 years old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 F and S had high retest reliability (ICC0.8), moderate retest reliability (ICC=0.6-0.72) and low D reliability (ICC=0.34) of C and R. The F and S of masseter muscle and lip of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subjects of the same age, but F and S of tongue muscl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subjects of the same age. Conclusion: MyotonPro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muscle tension and viscoelasticity of facial muscles. The reliability of frequency and hardness index is higher, but both of them are affected by age factors,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indicators for diagnosing the abnormality of facial muscles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disease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A030313158)
【分类号】:R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玉,司凤娥,蔚变霞,贺越虹;药物所致的小儿急性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2 郝英霞,周玉萍;氟西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2例报告[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3期
3 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年06期
4 杜怡峰,刘兆孔;肌张力障碍 概述[J];山东医药;2005年19期
5 刘宁疆 ,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年04期
6 牟君,王运良,谢鹏;肌张力障碍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9期
7 Schrag A.,Trimble M. ,Quinn N. ,Bhatia K. ,江山;顽固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03例报道[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8 李涛;叶明;李承晏;;肌张力障碍[J];临床内科杂志;2006年06期
9 柏兴华;;在管理和治疗肌张力障碍中护士的角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年12期
10 曹燕滔;李振洲;张昕;;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1例[J];武警医学;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新华;汤晓芙;李力波;王琳;;北京地区834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型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董伟;朱军;常鹏飞;;肌张力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群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误诊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彭国平;袁敏;王康;罗本燕;;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8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焕光;马羽;胡文瀚;杨岸超;张颖;张建国;;3-硝基丙酸诱导继发肌张力障碍大鼠模型的行为学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常鹏飞;董伟;左焕琮;;山豆根中毒致全身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新的肌张力障碍模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宇;何志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析报告[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鼎;李国良;;夜间阵发性肌张力障碍三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徐评议;丁红珂;李毅;周桃峰;骆飞飞;;肌张力障碍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杨扬;孙虹;黄德晖;武雷;吴卫平;;中国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基因学特点[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小炼;口颌肌张力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万同己;谨防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吴小炼;口颌肌张力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采写 本报记者 叶芳 实习记者 董婷 通讯员 伍晓毅 受访专家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殷建瑞 副教授;运动障碍者要学会放松[N];广东科技报;2008年
5 时仲省 高思敏 刘春阳;河南医大新法治疗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傅德明;利培酮致急性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雯心;脑深部刺激可治肌张力障碍[N];健康报;2006年
8 建平;DBS疗法改善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凌燕;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田原;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全脑灰质形态学研究、危险因素及生命质量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张社卿;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陆艺;肌张力障碍性震颤临床及电生理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王琳;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的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陈党红;舒筋颗粒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明玉;一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基因突变筛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张凯;脑深部电刺激不同靶点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及术后程控参数分析比较[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张英;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经颅超声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周剑;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基因筛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李明珊;汉族人群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6 刘潇潇;华东地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面肌痉挛的流行病学调查[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伟;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睡眠障碍及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保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年
9 张建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2例临床及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10 陈蕾;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0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5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