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TXA2R基因和BDNF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5 08:52
【摘要】:研究背景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14亿人口中每年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大约160万,远远超过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最主要的类型,大约占全部脑卒中的43%-79%。尽管超过半数的脑卒中有高血压、心房纤颤、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但尚不能完全解释很多患者在危险因素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然会发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易感性在IS中的重要性,IS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I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是迄今已知最强的血小板致聚剂,强烈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多数抗血小板药物的靶目标。TXA2必须与其受体(ThromboxaneA2receptor,TXA2R/TP)结合后才能激活血小板信号通路,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近年来TXA2R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最近已知人TXA2R基因多态性与日本及韩国人群的IS相关,但与中国汉族人群IS的相关性研究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之一旨在以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中国的汉族人群中TXA2R基因多态性同IS易感性的相关性。 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IS患者致残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临床中常发现即使梗死的部位、面积近乎相同,个体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卒中后的功能恢复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有可能影响卒中后脑的可塑性,继而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 BDNF)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功能是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增强突触传递,动物实验发现其在脑卒中后功能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DNF和其受体TrkB已作为运动神经元存活和修复的生物学标志。BDNF功能性编码区内的单核苷酸G196A的突变导致BDNF前体蛋白的单核苷酸替换Val66Met(rs6265),该替代可能影响BDNF蛋白在细胞内的调节分泌,影响脑的功能修复,因此推测BDNF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BDNF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RCVS)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但与卒中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BDNF基因多态性与IS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报道。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应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研究BDNF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群IS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90天预后相关。 资料与方法: 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急性IS患者根据WHO脑卒中诊断标准选取,在此基础上将IS组依据TOAST分型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对照组选自年龄、性别相当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人群。两组受试者均为汉族。 2)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的方法检测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的方法检测BDNF基因G196A (rs6265)位点多态性。基因分型结果经DNA直接测序法充分明确。以拟合优度X2检验确认抽样群体中此位点SNP基因型的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是否相符。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X2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其基因型在IS组与对照组、IS各亚型与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再结合临床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排除传统混杂危险因素的干扰后进行风险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 3)对病例组入院当天依据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轻型组(NIHSS≤6)和重型组(NIHSS≥7)。根据改良Rankin(mRS)评分标准对出院后3个月脑梗死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和预后差组(mRS≥2)。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X2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基因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的关联,再结合临床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排除传统混杂危险因素对IS预后的干扰,以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1)抽样群体中,所有研究对象的两个SNP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都与Hardy-Weinberg平衡相符合(P0.05),表示所选取的样本可以代表总体人群,适合做遗传学分析。 2) IS组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基因型频率整体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8),当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IS的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23,OR=1.533,95%CI:1.060-2.216),提示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C等位基因是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各亚组统计学分析后发现, LAA亚组和SAO亚组rs76896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18)。 3)对患者入院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BDNF G196A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轻型组和重型组在BDNF G196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800)。 4)对出院后90天患者的随访结果发现,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型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对风险度为0.406(P=0.008,OR=0.406,95%CI:203-0.813)。AA+G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对风险度为2.014(P=0.011,OR=2.014,95%CI:1.124-3.607),当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IS的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进行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12,OR=2.134,95%CI:1.178-3.866)。 5) 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的频率IS组高于对照组,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型人群发生IS的相对风险度为1.541(P=0.021,OR=1.541,95%CI:1.034-2.298)。AA基因型携带者较GG+GA基因型人群发生IS的相对风险度为1.409(P=0.026,OR=1.409,95%CI:1.008-1.970),当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P=0.030,OR=1.473,95%CI:1.038-2.089),提示BDNF基因G196A位点A等位基因是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各亚型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组,结果显示BDNF G196A A等位基因在男性病例组与男性对照组、女性病例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45,P=0.021)。 结论: 1) TXA2R基因rs768963位点CC基因型可以增加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也可以增加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A等位基因也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 BDNF基因G196A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无关。 4)携带BDNF基因G196A位点AA基因型的IS患者预后更差,对于中国汉族IS患者, BDNF基因G196A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预测IS预后不良的独立生物学指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震;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2 黄如训;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3 孙鑫贵;钙摄入与妇女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4 曹玄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5 温仲民,包仕尧;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6 黄如训;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7 戚晓昆,朱克;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8 扈林,张燕,师允坤;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1期

9 黄立新;抗栓灵含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年01期

10 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力生,刘一仙;凝血因子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春;吴玉泉;卢小军;郑峗;张金彭;童辉;;高龄多动脉狭窄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度分析[A];第三届江浙沪三地老年医学高峰论坛暨2012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金友雨;臧秋玲;郑晋华;叶祖森;韩钊;肖美娟;王苹莉;;缺血性脑卒中各病因学亚型发病时间的探讨[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孙绍洋;陆正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非急性期血压控制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郭吉平;黄久仪;曹奕丰;杨永举;王桂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前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特征[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汪丽;齐国先;;急性心肌梗死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峗;吴晓牧;;卒中后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芳;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丽媛;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5 王兵;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刘学东;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齐志伟;缺血性脑卒中诱发肠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杜丹华;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白玉龙;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陈思涵;武汉城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调查[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征瑜;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会芹;151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08年

3 李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4 郭金;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志强;循环内皮祖细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小良;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李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8 刘潇强;血清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谭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10 徐营营;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52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52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2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