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10-16 11:40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查,随访至少18个月,并将患者分为再发病组与未再发病组。患者18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服药依从性、二维超声及CEUS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发病的因素按强度大小排列,分别为CEUS特征、高血压、药物依从性、高血糖及二维超声特征。结论 CEUS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模式进行评估,并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进行预测,对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预防有重要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nhanced pattern of carotid plaque CEUS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recurrent TIA. Methods Sixty-on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laque thickness (2.5mm) were examined by CEUS in 73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18 month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current group and non-recurrent group. The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stroke or recurrent TIA within 18 months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ypertension, diabetes, hyperlipidemia, smoking history,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drug compliance,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E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recurrence were CEUS characteristics, hypertension, drug compliance, hyperglycemia and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Conclusion CEUS can evaluate the perfusion pattern of neovascularization in carotid plaque and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or recurrence of TIA in patients with TIA.
【作者单位】: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40414170821323)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文;;重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05期

2 方珉;李强;钟时颖;刘学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复发风险的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2期

3 李超伦;何婉媛;郭大乔;金雪娟;范培丽;王文平;;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与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4 邓琪;邓又斌;;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01期

5 翟蓓;李成志;邹建中;;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6期

6 何慧疗;黄品同;王小同;薛念余;罗红霞;田新桥;孙海燕;邹春鹏;黄福光;;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宏天;魏章洪;徐金锋;;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应用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2 邵玉薇;赵家慧;;实时剪切波弹性模量值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7期

3 郭莉;程令刚;郭士源;何文;颜丹;;阻力指数对颈动脉斑块应变成像影响的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7年06期

4 刘璐;赵萍;陈慧贞;伍凌鹄;刘鸽;;超声造影评价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年04期

5 李振洲;任力杰;邵玉凤;陈胜华;秦豫;关晓韵;吴欣殷;;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年04期

6 宿阳;李宏丽;潘安莉;刘会文;;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年02期

7 尹安雨;张娜;何品;夏军;;MRI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坏死核:与手术病理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年01期

8 杨金权;乐怀浙;;超声造影在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软斑内新生血管影响中的作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12期

9 郑少花;;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价值[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10 王艳玲;马媛媛;刘义;米玉霞;丁健;;核磁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令刚;何文;张红霞;蔡文佳;宁彬;田凤兰;;超微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05期

2 马燕;李刚;李晶;任卫东;;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物血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05期

3 宁彬;何文;张东;张秀茹;张红霞;李铄;田凤兰;;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的超声造影与病理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05期

4 李响;康姝;王学梅;李银燕;樊智颖;王健楠;;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05期

5 吕毕;冉海涛;;靶向超声造影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6 张晓红;段星星;朱文晖;唐水娟;;增强型能量多普勒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评价及其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8期

7 何慧疗;黄品同;王小同;薛念余;罗红霞;田新桥;孙海燕;邹春鹏;黄福光;;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年05期

8 谢佳佳;宾建平;;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1期

9 魏立亚;何文;张红霞;刘冬梅;王立淑;邬冬芳;田凤兰;;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年06期

10 魏立亚;何文;张红霞;刘冬梅;王立淑;邬冬芳;田凤兰;;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09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张锋;姚涛;王立英;于文成;;老年人打鼾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11期

2 焦震;;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07期

3 董怡,华秀云;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与神经血管症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年02期

4 贾伟华,田桂玲;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2期

5 穆雪梅;穆文涛;;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王瑶;;颈动脉斑块的回波形态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7 李阳;;超声监测颈动脉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7期

8 章黎军;;颈动脉走形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J];中国乡村医药;2010年02期

9 李敏;薛群;董万利;;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09期

10 周光;宋宴鹏;丁全业;;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与颈动脉斑块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磊;王亮;董强;于晓燕;许嗣漪;;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赵春华;;超声药物透入法对颈动脉斑块及椎动脉供血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3 吴德云;刘迎春;高宗恩;唐天萍;杨志杰;李敏;;脑卒中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4 张鹏飞;吴伟;张运;苏海军;姚桂华;张梅;;斑块体积压缩率用于颈动脉斑块弹性力学特征评价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预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宋达琳;康维强;滕金龙;李梅;;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循环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刘恒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7 张晓菁;黄品同;寇红菊;田新桥;孙海燕;王小同;;立普妥对颈动脉斑块生物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晓菁;黄品同;寇红菊;李世岩;;立普妥对颈动脉斑块生物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胡晓飞;金笑平;王凤;倪红;王灵芝;王皖芬;李卫玲;朱敏;胡培阳;;基质金属蛋白酶-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181A/G多态性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王皖芬;金笑平;;基质金属蛋白酶-8C-799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詹建;颈动脉斑块有中风危险[N];健康时报;2009年

2 华东医院血管外科 崔佳森 副主任医师;防治“小中风” 避免“大中风”[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3 ;女性每日三杯茶可防心梗中风[N];吉林农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轶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庆军;与不同临床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MRI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马慧;长风社区中老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4 巩祖顺;动脉粥样硬化中几丁质酶3样蛋白1的组织学表达及干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香;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崔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重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张敏郁;3D-US与MRI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张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罗静;华东地区两地农村居民吸烟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姚彬;弥散加权成像在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颈部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湛长青;天津蓟县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崔伟;颈动脉斑块或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型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9 曾玮;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D];青海大学;2016年

10 丛新茹;绝经前后妇女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74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74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c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