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术在面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3 13:36
【摘要】:面神经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易被外伤、炎症、手术等导致损害。面神经损伤常伴有比较严重的功能失用,包括眼睑下垂、溢泪、角膜暴露以及鼻外观改变、口腔闭合不全、笑容口角歪斜等,这对病人的生活及心理等造成了严重打击。因此,对于病人以及医生而言,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改善尤为重要。尽管,许多保守治疗方案已在面神经损伤后得到应用以改善面神经的功能,例如神经营养因子、电刺激、干细胞疗法等,但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后缺少自发的神经再生功能,导致上述治疗策略很难有效的恢复面神经损伤。因此,神经断端的端端吻合或者神经移植成为面神经断伤后的主要治疗方法。神经移植的原理为将机体其他部位的神经移植至神经损伤处,在面神经修复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近二十年来,副神经、舌神经、腓肠神经、耳大神经等都被用于面神经断伤后的修复。但是,由于颞骨解剖的复杂性,当面神经损伤情况较为复杂严重时,导致暴露面神经近心端困难,且大部分患者的身体状态均难以承受长时间的复杂手术,导致神经端端吻合术或者神经移植术难以成行。而面神经离断伤后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其支配区域肌肉的萎缩及纤维化。此时,面神经寄养术成为维持一定面部肌肉张力、延缓面部肌肉萎缩的-种新选择。同其他神经相比,由于耳大神经解剖位置毗邻面神经,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术可以在较小的手术区域进行,手术对患者的影响较小,也降低了手术难度。同时,由于面神经横切面的面积与耳大神经横切面的面积相似,也保证了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缝合术的手术缝合效果要优于其他移植神经。基于以上优点,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术在临床工作中愈受重视。然而,目前仍未有关于在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术中神经再生、功能恢复相关机制的研究,亦未有研究报道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乙酰胆碱酯酶受体(AChR)以及神经肌肉连接(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相关。尽管在新近的报导中已经证实,在NMJ的突触后膜维持高浓度AChR是突触有效传递的基本条件。在本文研究中,我们首次建立了面神经损伤的大鼠模型、面神经端端吻合大鼠模型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寄养大鼠模型。并观察了不同模型大鼠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而分别通过电生理实验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肌肉动作电位及AChR表达变化,深入探讨了耳大神经在面神经损伤修复过程的作用及机制。目的1.成功建立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面神经端端吻合动物模型及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动物模型;2.评估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模型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3.进一步探讨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术在面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耳显微镜下解剖Wistar大鼠左侧面神经,仅仅暴露面神经不做处理,建立对照组(Ctrl组);直接切断面神经后对位缝合建立面神经损伤模型(FC组);面神经断端的端端吻合建立面神经损伤后端端吻合模型(FF组);解剖耳大神经,行面神经断端-耳大神经吻合术,建立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动物模型(FG组)。2.面神经功能检测:术后第8周及术后第12周分别检测各模型组大鼠瞬目实验、触须实验、鼻尖偏向结果,评定面神经功能。3.探讨机制:术后第8周及术后第12周重复解剖上述各模型组大鼠,观察各组神经吻合处生长情况,利用电生理实验检测神经肌肉缝合处远端的面神经传导情况;大鼠行心脏灌注后取口轮匝肌神经肌肉连接(NMJ),迅速制备冰冻组织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AChR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模型组AChR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 Wistar大鼠术后生长良好,无意外死亡;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面神经端端吻合动物模型及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动物模型建立;术后8周及12周再次解剖发现面神经损伤模型组面神经断端吻合处膨大,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移植动物模型组神经吻合处亦有膨大,所有神经吻合对位均良好。2.行为学观察:在瞬目实验中,同FF组相比,FG组在术后第8周及术后第12周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G组同FC组相比,得分差异表现不明显。而FF组第12周较第8周比较,得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rl组第8周及第12周评分无明显差异,且明显低于其他三组,而FC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在触须试验中,FG组在术后第8周及术后第12周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G组同FC组相比,得分差异表现不明显。而FF组第12周较第8周比较,得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rl组第8周及第12周评分无明显差异,且明显低于其他三组,而FC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在鼻尖偏向试验中,FG组及FF组12周得分较第8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rl组得分最低,且第12周与第8周无明显差异,FC组得分最高,且第8周与第12周无明显差异。3.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8周,FF组及FG组电生理潜伏期结果分别为:2.413±0.479 ms及3.298±0.383 ms,同Ctrl组相比(1.534±0.319 ms),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电生理振幅结果分别为:FF组0.903±0.264 mV,FG组0.489±0.044 mV,Ctrl组1.829±0.054 mV。在12周,各组电生理潜伏期分别为:FF组1.827±0.335 ms;FG组3.373±0.308 ms,Ctrl组1.078±0.109ms。各组相对应振幅分别为:1.525±0.138 mV,0.758 ±0.146 mV,1.889±0.102 mV。由结果可见,FF组神经传导情况于术后第12周较术后第8周改善明显.FG组术后第12周神经传导反应较第8周亦有明显好转,但总体弱于同一时间FF组。FC组术后第8周及第12周均未引出任何神经电反应。4.AChR免疫荧光显色结果:术后第8周,Ctrl组AChR显色荧光连续、完整、亮度较高。而FF组AChR显色荧光连续、完整、亮度均弱于Ctrl组,但均强于FG组,而FC组仅可以探测到微弱荧光显色。术后第12周,FF组及Ctrl组AChRs显色表达情况与第8周无明显差别,FG组表达情况较第8周改善明显,但仍弱于同一时间FF组及FG组荧光表达情况。FC组术后第12周荧光显色较第8周无明显变化,仅可探及微弱荧光。结论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模式可以适用面神经损伤后的手术修复。其具体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产生ACh来营养面神经支配的肌肉,阻止面神经失用后发生肌肉萎缩。但是,作为感觉神经,耳大神经不能自主产生诱导肌肉收缩运动的神经冲动。因此,面神经-耳大神经寄养术更适用于面神经损伤较重后无法行面神经断端的端端吻合的重大损伤。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5.12
本文编号:228941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5.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程建霞;田蕊;杜园园;;SMAS筋膜悬吊联合外眦固定术治疗麻痹性睑外翻[J];中国美容医学;2015年03期
2 Yang Zhao;Guodong Feng;Zhiqiang Gao;;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J];Journal of Otology;2015年01期
3 杨远滨;张京;张静;肖娟;;A型肉毒毒素矫正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年09期
4 李欣怡;刘泰源;刘忠良;;镜像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康复;2014年04期
5 赵杨;冯国栋;高志强;;贝尔面瘫诊断及非手术治疗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波;抗MuSK多克隆抗体对大鼠重症肌无力的诱导[D];延边大学;2013年
2 范新新;重症肌无力患者抗AchR抗体及抗MuSK抗体的检测及意义[D];延边大学;2013年
3 李欣怡;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效果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89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894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