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9 16:42
【摘要】:目的 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本文回顾性收集2003年2月~2013年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的112例CVT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形式、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栓形成部位、影像学表现、颅内压及其他脑脊液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疗效、短期预后及随访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影像学上是否有脑实质损伤分为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不包括非CVT导致的脑实质损伤,如外伤、肿瘤等)与无脑实质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不同;通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血管再通情况评价抗凝治疗及抗凝加溶栓治疗的效果。 结果 1、患者发病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37.20岁,其中21-50岁者占75.00%,男女比例为1.15:1。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与无脑实质损伤组平均年龄(t=0.454,P=0.651)及年龄组成无统计学差异,性别(χ2=7.420,P=0.00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无脑实质损伤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大于继发脑实质损伤者中男性所占比例。 2、急性及亚急性起病者占88.39%,平均住院时间(16.83±10.38)天。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0.332,P=0.741),但继发脑实质损伤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短于无脑实质损伤组(t=2.059,P=0.042),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起病者中继发脑实质损伤者的比例分别为:72.41%、68.29%、46.15%。 3、51.79%探及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感染(16.96%)、妊娠相关因素(13.39%)、血液系统疾病(10.71%)、口服避孕药(6.25%)、肾病综合征(4.46%)、手术后 (3.57%)、自身免疫性疾病(2.68%)、头外伤(0.89%)、脑膜转移瘤(0.89%)、甲状腺功能亢进(0.89%)等,其中以感染、妊娠相关因素及血液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大;14.28%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危险因素,48.21%病因不明。 4、本组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依次为:头痛(80.36%)、呕吐(47.32%)、肢体瘫痪(45.53%)、癫痫发作(32.14%)、意识障碍,(21.43%)、头晕(12.5%)、视力障碍(11.61%)、言语障碍(5.36%)、肢体感觉障碍(4.46%)、发热(2.68%)。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主要症状依次为头痛(77.63%)、肢体瘫痪(60.53%)、癫痫(43.42%)、意识障碍(30.26%),无脑实质损伤组主要症状依次为头痛(86.11%)、头晕(22.22%)、视力障碍及肢体瘫痪(13.89%)、癫痫(8.33%),继发脑实质损伤者较无脑实质损伤者出现癫痫、肢体瘫痪及意识障碍的频率高,且其入院时mRS评分(t=6.396,P0.001)及NIHSS评分(t=5.682,P0.001)均较无脑实质损伤组高。 5、本组资料血栓形成的部位依次为:上矢状窦(82.14%)、横窦(76.79%)、乙状窦(54.46%)、直窦(35.71%)、下矢状窦(8.04%)。81.25%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8.75%累及单个静脉窦。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与无脑实质损伤组血栓形成部位无差异。 脑实质损伤部位依次为:顶叶(48.68%)、额叶(44.74%)、颞叶(27.63%)、基底节(17.11%)、丘脑(13.16%)、脑室旁(10.53%)、枕叶(9.21%)、胼胝体(5.26%)、脑干(3.95%)、小脑(2.63%);36.84%表现为双侧脑实质损伤。 6、影像学检查: 87例行头CT平扫检查,39.08%表现为三角征或束带征等直接征象,52.87%表现为脑实质损伤,16.09%未见异常。99例患者行头MRI平扫检查,66.67%发现静脉窦流空不良或异常信号,70.71%表现为脑实质损伤,1.01%未见异常。头MRI平扫对于CVT直接征象(χ2=14.176,P=0.000)及脑实质损伤的发现率(χ2=6.275,P=0.012)均高于头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8例患者行MRA检查,其中3例(37.50%)发现静脉窦显影欠佳,5例(62.50%)未发现脑静脉系统异常。4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2例(50.00%)发现静脉窦未显影或充盈欠佳;1例(25.00%)未发现脑静脉系统异常;1例(25.00%)仅发现皮层静脉增粗。 85例患者行头MRV检查均(100%)发现静脉窦显影不良或未显影。63例患者行DSA检查均(100%)发现异常,表现为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脑循环时间延长、皮层或深静脉扩张迂曲、血液逆流等。25例患者同时行头MRV及DSA检查,两者结果基本一致,但DSA对于皮层静脉扩张、有无血液逆流、直窦及深静脉的显示更加清楚。 7、患者分别接受抗凝、溶栓及对症等治疗,79.46%治疗有效、42.86%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0.54%治疗无效。抗凝组及抗凝加溶栓组患者的年龄、(t=0.146,P=0.884)、性别(χ2=0.262,P=0.609)、入院mRS评分(t=0.590,P=0.556)无统计学差异,抗凝加溶栓组入院NIHSS评分高于抗凝组(t=2.103,P=0.038)。抗凝组78.57%治疗有效,40.48%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抗凝加溶栓组81.03%治疗有效,46.55%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抗凝加溶栓组的有效率及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率略高于抗凝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治疗后抗凝组17例复查头MRV或DSA显示血管再通率为70.59%;抗凝加溶栓组29例复查头MRV或DSA显示血管再通率为75.86%,抗凝加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略高于抗凝组,但无统计学差异(χ2=0.155,P=0.694)。 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t=0.982, P=0.329)、mRS评分(t=0.242,P=0.809)及短期预后(χ2=0.087,P=0.768)均无统计学差异。 8、随访38例患者(3个月~65个月),34例患者血管不同程度的再通并且症状也有好转,4例复发患者均未坚持继续口服抗凝药物。 结论 1、CVT病因复杂多样,本组资料以感染、妊娠相关因素、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14.28%的患者存在两种以上危险因素,51.79%可发现相关危险因素,48.21%病因不明。 2、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病因的不同而症状各异,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头晕、视力障碍。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临床症状较重,更易出现癫痫、意识障碍、肢体瘫痪。 3、血栓形成部位以上矢状窦最常见,其次为横窦、乙状窦;81.25%累及两个及两个以上静脉或静脉窦。脑实质损伤部位以顶叶、额叶、颞叶较常见。 4、DSA是诊断CVT的金标准,MRI联合MRV是CVT诊断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5、抗凝治疗是CVT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临床症状重、抗凝治疗无效者加用溶栓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6、对CVT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早治疗,急性期后要坚持继续口服抗凝药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2
本文编号:229824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广文;季泰令;曾现伟;吉训明;;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2期
2 贾凌云;华扬;吉训明;刘江涛;;颈内静脉病变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12期
3 刘宗超;潘旭东;张勇;张栩;;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共268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3期
4 董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5 李宝民;;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9期
6 蒋云;刘加春;李飒英;王大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年02期
7 林雪;陈军;赵益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20期
8 王建祯;凌锋;吉训明;杜长生;何心;;颅内静脉窦血栓不同时期血栓性质动态变化[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07期
,本文编号:2298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2982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