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应用3D-pCASL技术评估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TIA患者静息状态下脑血管储备能力(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预测患者未来发生脑缺血事件的风险。材料与方法:经彩超或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明确的一侧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70%~99%)、对侧颈动脉狭窄率50%患者29例。根据临床症状及颅脑磁共振平扫结果分为TIA组(患者ASL检查前四周内有TIA史且颅内无明确缺血性病灶,16例,平均年龄68±6.24岁)及梗塞组(患者MRI平扫示颅内存在缺血性卒中病灶,13例,71±4.93岁)。另纳入对照组(双侧颈动脉狭窄率50%且无颅脑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平均年龄65±5.62岁)。采用3.0TMRI扫描仪对患者行颅脑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tional pulsed continuous ASL,3D-pCASL)技术下两个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ost labeling delay time,PLD)(T1=1525ms、T2=2525ms)的脑血流灌注检查,得到不同时间下狭窄侧与对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前外分水岭、后外分水岭及基底节区豆状核和丘脑的脑血流量(CBF1和CBF2),再根据公式ΔCBF=CBF2-CBF1,计算得出各脑区脑血管静息状态下的血流储备能力估计值ΔCBF,比较三组人群静息状态下的脑血管储备能力。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卡方检验;TIA组内狭窄侧与对侧脑区ΔCBF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IA组、对照组及梗塞组三组间各脑区的ΔCBF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所有统计分析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TIA组及梗塞组患者各脑区的ΔCBF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得到其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TIA组组内比较:TIA组患者狭窄侧与对侧脑区比较MCA供血区ΔCBF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侧其他脑区与对侧相比ΔCBF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A组与对照组比较:(1)TIA组患者狭窄侧与对照组相比,MCA供血区及前外分水岭的Δ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狭窄侧较对照组后外分水岭、豆状核及丘脑的ΔCBF显著性降低,差值多为正值。(2)TIA组患者狭窄对侧与对照组比较MCA供血区、豆状核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狭窄对侧前外分水岭较对照组ΔCBF显著升高;TIA组狭窄对侧后外分水岭ΔCB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TIA组与梗塞组比较:(1)两组患者狭窄侧相比,前外分水岭脑血管ΔCBF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TIA组患者MCA供血区、后外分水岭、豆状核及丘脑的ΔCBF较梗塞组明显增加且大部分呈正值,梗塞组的相应区域ΔCBF明显降低且大部分呈负值。TIA组与梗塞组相比ΔCBF显著性升高。(2)两组患者狭窄侧ΔCBF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由大致小分别是MCA供血区(0.95),豆状核(0.94),丘脑(0.88),后外分水岭(0.76),前外分水岭(0.53)。MCA脑区的ΔCBF以4.10 ml/(100g×min)为最佳阈值诊断缺血程度是否会进展为梗塞时所对应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0.93。豆状核的ΔCBF以4.55 ml/(100g×min)为最佳阈值诊断缺血程度是否会进展为梗塞时所对应的灵敏度为0.88,特异度为1.00。丘脑的ΔCBF以3.95 ml/(100g×min)为最佳阈值诊断缺血程度是否会进展为梗塞时所对应的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92。后外分水岭的ΔCBF以5.05 ml/(100g×min)为最佳阈值诊断缺血程度是否会进展为梗塞时所对应的灵敏度为0.88,特异度为0.62。由于前外分水岭的曲线下面积为0.53,诊断价值极低。结论1.利用3D-pCASL技术设置双PLD的检查方法能全面反映单侧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的改变,并计算得出不同脑区静息状态下的血流储备能力ΔCBF。及时判断TIA患者各脑区脑血流储备能力的改变并评估其短期进展,从而综合预测患者短期发生卒中的风险。2.通过3D-pCASL技术获得的ΔCBF值虽然不能替代SPECT结合乙酰唑胺刺激试验测量CVR的价值,但是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无创,易操作的技术评估静息状态下脑血管血流储备能力的指标,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娄昕;吕晋浩;;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技术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年11期
2 朱雪原;张永海;;脑血流储备的影像学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年05期
3 饶钦盼;杨春华;哈若水;朱蓉蓉;;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4 杨新林;李月春;李锐铭;;脑血管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年01期
5 车英玉;杨子涛;程敬亮;;3D ASL与DSC灌注技术在脑肿瘤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05期
6 衣晶;张颖;秦鼎;陈俊红;;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年04期
7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年11期
8 聂淑敏;潘旭东;刘佩云;;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6期
9 娄昕;蔡幼铨;马林;蔡剑鸣;安宁豫;李雪梅;;动脉自旋标记法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窦鑫;;3D-多时相动脉自旋标记成像与DSA对脑侧支循环评估价值的一致性及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
本文编号:
2359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35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