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补阳还五汤加味干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康复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8-12-23 10:11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干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观察其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2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控制血糖、血压、降纤、抗凝等)及康复运动训练;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味2次/d,150 m L/次,饭后半小时后服用,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随访跟踪6个疗程,观测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变化情况,血小板聚集率及CT诊断比较。结果:治疗组基本恢复9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7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基本恢复6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0例,无变化9例,总有效率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干预康复期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康复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BHD) on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Methods: 72 in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rawing lot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diseases.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blood glucose control, blood pressure, defibrillation, anticoagulant, etc.)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raining. 36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twice a time / d 150 mL / time, half an hour after meals, 30 day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6 courses of follow-up were followed up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 (NDS),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and CT diagnos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9 cases recovered, 18 cas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7 cases improved, 2 cases showed no chang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444. In the control group, 6 cases recovered, 11 cas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10 cases improved, 9 cases showed no chang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0%.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d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in treating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ype in convalescent period can obtain more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without adverse reaction, so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作者单位】: 沈阳市第二中医院神经内科;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老年人饮洒与缺血性脑中风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5年12期

2 李云;;缺血性脑中风是怎样发生的[J];山西老年;2008年07期

3 张福先;缺血性脑中风的预防与治疗[J];山西老年;2004年08期

4 杨锋;缺血性脑中风的防治[J];医药与保健;1997年09期

5 何秀波,周圣兰;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探查对缺血性脑中风应用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0年01期

6 骆利萍;缺血性脑中风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4年06期

7 徐德凤;缺血性脑中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5年08期

8 赵孔华;张沁园;;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理探讨[J];河南中医;2006年07期

9 李留霞;;论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理[J];光明中医;2007年05期

10 许平;;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100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彭丽华;;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2 王秀琴;肖榕林;钟丽红;徐西元;;补肾益脑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理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沈介明;熊立凡;;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蔡少青;杨东辉;徐风;屠鹏飞;吴军;李长龄;张杰;卢景芬;李晨旭;尚明英;赵玉英;廖福龙;韩东;杜贵友;王秀荣;;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迎民;;加味四逆散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A];2008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术年会暨中枢神经功能损伤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迎民;;加味四逆散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维;炎夏老年人须防缺血性脑中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2 ;老人频打哈欠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前兆[N];医药导报;2009年

3 杨子;医学界首次发现能够有效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贡小兵;莫将中风当“春困”[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孙燕明;高温酷暑易导致 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中风[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6 钱勇;警惕活动头颈造成缺血性脑中风[N];科技日报;2005年

7 王修增;哈欠频频当心中风发生[N];大众卫生报;2005年

8 芳 伊;当心 哈欠频频藏隐患[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张乾;谨防药物性中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主任医师 黄清;哈欠连天 预示脑中风[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明利;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2 赖鸿铭;头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3 张蕴莉;缺血性脑中风与E-selectin、ICAM-1及CX3CR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李宏艳;二氧化氮与缺血性脑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戴培敏;ET-1诱导猕猴手指运动区缺血性脑中风模型及损伤后恢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侯丽;SO_2吸入诱导缺血性脑中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Srikakula Srikanth;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氧摄取分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荣加国;RIP_1K通过激活自噬—溶酶体途径介导缺血性脑中风神经元necroptosis[D];苏州大学;2014年

5 胡晓菡;缺血性脑中风Src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酶2A调节ERK信号级联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6 许莉;KZF(抗中风胶囊)对缺血性脑中风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苏州大学;2012年

7 陈春晓;先导化合物TMP-VA抗缺血性脑中风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89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389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8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