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弥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0 11:59
【摘要】: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方法:选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且在术中影像学基础上达到尽全切,剔除术后3个月肿瘤进展病例后符合标准的20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57.95±10.82)岁,其中男11例,女9例。采用直接测量法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辅助测量法对20例胶质瘤患者行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的扫描,在术后MRT1加权像上不同层面分别手工描记残余肿瘤边界,获取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4,P0.001),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26)。经直接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3,P0.001),经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9,P0.001)。结论:将DTI技术用于评估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能够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手术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arly evaluation of surgical resection and prognosis of glioma by diffusive Zhang Liang imaging.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aged 42 to 79 year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in the firs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who had achieved complete resection on the basis of intraoperative imaging, were excluded from the cases of tumor progression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mean age was (57.95 卤10.82) years, including 11 males and 9 females. 20 cases of glioma were scanned by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iffusion-Zhang Liang (DTI) assistant measurement before operation, 72 hours after operation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boundary of residual tumor was manually recorded on different levels of MRT1 weighted images after operation. The residual tumor volume at 72 hours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volume of residual tumors obtained by direct measurement at 72 hours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DTI adjuvant measurement at 72 hour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4.924, P 0.001). The volume of residual tumor obtained by direct measurement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y DTI metho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2.311P < 0.026). The volume of residual tumor obtained by direct measurement at 72 hours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10.013, P 0.001). The volume of residual tumor at 72 hours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7.389, P 0.001).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TI in the evaluation of surgical resection of gliomas can protect the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urgical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分类号】:R445.2;R73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武刚;詹青霞;丁小龙;钟叶;;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年01期

2 张云亭,孙志华;MR弥散张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3 孙力泳;杜建新;徐庚;卢德宏;赵瑞林;单永治;王亚冰;;脑神经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以成;陈新生;;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体会[J];安徽医学;2009年12期

2 李江山,程成,江勇豪,张世凯;貌似高血压“脑中风”的鞍旁巨大脑膜瘤手术成功治愈1例[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3 吴磊;姚鑫;黄楹;杨玉山;;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4 王龙;蒋宇钢;;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显微外科治疗[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卢亦成,丁学华,胡国汉,王驹,侯立军,楼美清,陈志刚,张光霁;眶上翼点入路处理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6 杨朋范;卢亦成;张光霁;朱诚;;经眶-额-翼点联合入路切除巨大鞍上脑膜瘤[J];福州总医院学报;1999年01期

7 牛志强;高飞;;颞叶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34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5年04期

8 保建基,徐国本,张志强,秦晋忠;前颅底沟通瘤的外科治疗[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9年03期

9 王斌;游潮;蔡博文;刘翼;李进;贺民;;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华西医学;2007年02期

10 邢海涛;史锡文;高广伟;裴兵兵;栗超跃;;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附21例手术)[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鞠蓉晖;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马得廷;小脑上脚交叉的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安杰;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全脑白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马琳;神经导航系统中的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基于多DTI参数诊断模型的建立[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承;鞍上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影响其预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2 陈芹;弥散张量成像在难治性部分癫痫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晖;3.0T磁共振DTI成像对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4 依巴努·阿不都热合曼;脑肿瘤磁共振波谱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龙;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显微外科治疗[D];中南大学;2008年

6 陈福建;3.0TMR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与转移瘤鉴别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08年

7 王增亮;伴有视力障碍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治疗及预后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8 吐尔逊江·艾力;磁共振质子波谱技术研究帕金森病神经代谢改变[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9 刘军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泰山医学院;2009年

10 郭洪霞;脑积水的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董大伟;梁英魁;李少武;孙波;;正常青年人群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年06期

2 张义,吴劲松,张福林,潘力,邬剑军,陈宏;脑胶质瘤病[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3 于爱红,薛素芳,李坤成,朴常福;脑胶质瘤病的MRI诊断和MRS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轲;吴仁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2 秦文;李坤成;于春水;张帆;;重复时间和场强对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7期

3 王心宁;吴志远;缪飞;肖勤;陈生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颈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5期

4 乐秋海;舒华;;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5 陈培强;唐子东;郭光远;董凯;林少华;姜领;于伟红;许毛峰;;弥散张量成像对高血压前期患者隐匿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09期

6 李德军,包尚联,马林,俎栋林,唐昕,孙伟;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3年05期

7 耿辉,白玫,彭明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01期

8 何光武;项华;何江波;成中意;徐建荪;汪守中;沈天真;陈星荣;;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8期

9 陈海;;弥散张量成像在失语症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8期

10 宋亭;梁碧玲;胡春洪;沈君;麦伟文;黄穗乔;;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海;邓国军;陈桂美;肖香佐;;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初级运动功能区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永贵;郭岗;黄海清;王训恒;;慢性颈髓病变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田仔;;弥散张量成像的计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新进展[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晟;郭雪梅;崔爱国;肖江喜;蒋学祥;;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郑兆聪;刘必松;吴志峰;王如密;王守森;;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出血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海燕;卢青;秦姣龙;肖朝勇;姚志剑;;抑郁症情绪神经环路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葛海涛;尹训涛;徐君海;刘树伟;;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8 贾贵静;;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史浩;郭洪霞;;脑积水的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宋凡;胡永善;张峰;南向亮;徐一鸣;马立宏;倪欢欢;周翠侠;黄春水;赵青;;脑卒中后残废手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峭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个例观察[D];浙江大学;2005年

2 丁文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f 晔;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沈全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杜彦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波谱成像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宋峰;猪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鹏;弥散张量成像的脑连接模式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方美芳;正常成人胼胝体及其亚区的形态学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3 张静娜;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静;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偏头疼患者大脑结构网格的异常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曹新山;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张丽敏;压缩感知框架下的快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李春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赵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曾强;3.0T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儿童脑白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钟进;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06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406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