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出血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4 21:28
【摘要】:研究背景:脑出血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而且这类患者一般预后不佳,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所以,积极防治脑出血,提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成为临床上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出血灶的脱水降颅压及神经保护治疗,而对于与出血灶有神经纤维联系的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防治则很少关注。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脑出血后神经纤维的继发性损害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探讨脑出血后远隔部位的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指导后期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早期对于继发性损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进行检测,但是这两种成像方法对于继发性损害的检出率很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出现为继发性损害的研究带来了更有效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追踪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来反应组织微观结构的成像方法,较CT和MRI能够更敏感的检测出继发性损害的存在,而且DTI的参数还能够对继发性损害的程度进行量化,使研究者能够更直观的观察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近来关于应用DTI观察脑出血后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研究表明,脑出血后,与出血灶有神经纤维联系的远隔部位会发生继发性损害,而且这一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并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阻碍的作用。丘脑是颅内很多神经纤维的中继站,丘脑损伤后,与丘脑有神经纤维联系的远隔部位也会发生继发性损害。目前,对于丘脑出血后与感觉功能相关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尚没有文献研究,本文通过应用DTI技术对伴有感觉功能缺失的丘脑出血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出血后亚急性期内丘脑放射纤维是否会出现继发性损害,以及早期继发性损害是否对患者后期神经功能恢复产生影响。 目的:应用DTI技术观察局灶性丘脑出血后丘脑放射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及DTI参数的变化,探讨丘脑出血后亚急性期内继发性损害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连续收录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患者11例为实验组。患者入选标准包括:1)年龄在18~65岁之间;2)初次发病,并在脑出血7天内入院;3)有明显偏身感觉障碍,但意识清醒;4)CT、常规MRI或SWI证实单一出血灶并累及丘脑,其他区域无异常信号。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如脑出血、脑梗死、多发性硬化及脑炎等,或者在随访期间有出血复发、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患者均予以排除。对于并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原则选择1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丘脑出血7天内行一次DTI检测,并在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标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并用软件对DTI数据进行处理,在丘脑出血灶平面及半卵圆中心相当于丘脑放射纤维走行部位设置4个体素(voxel)大小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两个参数,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照组取两侧平均值与实验组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实验组各时间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方差分析;用Speraman分析方法对DTI参数与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的百分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出血灶的FA值、MD值较出血对侧及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出血侧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侧及对照组减少(0.45±0.06vs0.52±0.04、0.54±0.05,P<0.05),而MD值则未见明显改变(0.69±0.06vs0.72±0.03、0.70±0.04(*10-3),P>0.05);NIHSS评分及NIHSS中第8项仅针对感觉的评分(NIHSS8)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P0.05),SDR逐渐增加(P0.05),第12周的mRS评分为1.78±1.12;出血灶的FA值、MD值与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的百分数无相关关系,出血侧半卵圆中心的FA值与SDR评分呈负相关(r=-0.56,P<0.05),与NIHSS评分及NIHSS8无相关关系,MD值与神经功能评分均无相关关系。 结论:丘脑出血可以导致丘脑放射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应用DTI技术不但可以敏锐的检测出这一改变,而且还可以对这一损害进行精确量化;丘脑放射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能阻碍患者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4
本文编号:241487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景周,徐志熊,高唱,李玮,张莉莉,高东,周红杰;脑出血患者脑脊液IL-1β、S-100蛋白与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04年06期
2 叶伟;江山;梁志坚;郑金瓯;王进;程道宾;李胜愉;戴旖;龙莉玲;曾进胜;;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及其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戴旖;秦超;梁志坚;郑金瓯;莫雪安;吴原;程道宾;李胜愉;龙莉玲;;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08期
4 江山;梁志坚;王进;秦超;赵伟佳;程道宾;刘竞丽;叶伟;戴旖;;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2414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4148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