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远端缺血后处理联合电针刺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27 06:04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检测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联合电针刺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梗死体积,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影响;并观察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潜在关系,初步探讨远端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保护的相关机制,为临床上联合运用两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第一部分90只雄性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远端缺血后处理组(RIP),电针刺激组(EA),联合治疗组(COM),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恢复再灌24h后测定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及存活神经元密度,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Bcl-2,Bax的表达,并测量MDA含量和SOD活性。 第二部分90只雄性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 Akt抑制剂组(LY),NCX3抑制组(SI),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恢复再灌24h后测定神经功能评分(NBS),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及存活神经元密度,并测量MDA含量和SOD活性。最后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Akt,p-Akt,NCX3蛋白含量的表达情况。 结果 第一部分 ①再灌注24h后,与S组比较,各组的NBS均高于S组(P0.05),梗死体积增大,存活神经元密度均降低(P0.05)。 ②与I/R组比较,EA组,RIP组及COM组的梗死体积百分比均低于I/R组(P0.05),而存活神经元密度均增加(P0.05);与EA组及RIP组比较,COM组的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低于EA组及RIP(P0.05),存活神经元密度增加(P0.05)。 ③免疫组化结果:S组可见少量Bcl-2及Bax阳性细胞散在分布;I/R组可见大量Bax阳性细胞,而Bcl-2阳性细胞不明显;与之相比,EA组,RIP组及COM组的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高,Bax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与EA组及RIP组比较,COM组的Bcl-2阳性细胞增加, Bax阳性细胞减少(P0.05)。 ④与S组比较,各组SOD活性均降低,MDA含量增加(P0.05);与I/R组比较,EA组、RIP组及COM组的SOD活性均升高,MDA含量减少(P0.05);与EA组、RIP组相比,COM组SOD活性进一步增加,MDA含量减少(P0.05)。 第二部分 ①再灌注24h后,S组未见神经功能损害;与I/R组相比,RIP组NDS评分降低,梗死体积减小(P0.05),存活神经元密度增加(P0.05);与RIP组比较,LY组及SI组的NDS评分增加,梗死体积也增加(P0.05),而神经元密度均降低(P0.05)。 ②与S组比较,各组SOD活性均降低,MDA含量增加(P0.05);与I/R组比较,RIP组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减少(P0.05);与RIP组相比,LY组及SI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P0.05)。 ③各组Akt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S组相比,I/R组p-Akt表达无明显变化,而RIP组和SI组的p-Akt表达均增加(P0.05);与RIP组比较,LY组p-Akt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SI组p-Akt表达无明显变化;与I/R组相比,RIP组的NCX3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RIP组比较,LY组和SI组的NCX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①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和电针刺激均可以通过减少脑梗死体积,增加神经元的存活率,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从而减轻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②联合运用肢体远端缺血后处理和电针刺激两种方法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的效应增强。 ③远短缺血后处理能够激活Akt和NCX3,当使用实验方法使这两种蛋白表达分别被抑制后,远端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的脑保护作用下降,表明这两种蛋白参与了远短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④Akt被抑制后,NCX3表达被抑制,而当NCX3被抑制后,Akt磷酸化不受影响,表明NCX3是被Akt激活的,NCX3是PI3K/Akt通路下游的一个靶蛋白。因此远端缺血后处理的机制之一是通过PI3K/AKT通路上调NCX3的表达来实现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建明;李玉蓉;韦英秀;胡宏波;尹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由基SOD、MDA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246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46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