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143调控平滑肌表型转化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7 09:26
【摘要】:第一部分血流动力学改变对micro RNA-143表达的影响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建立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模型,初步探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micro RNA-143表达的影响,为探索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的药物治疗方法提供线索。研究方法:SD大鼠90只(180-200g),随机分为实验组A(n=24)、实验组B(n=24)、实验组C(n=24)及对照组(n=18)。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三种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模型:A组:结扎SD大鼠左侧颈外动脉起始部及枕动脉、左侧翼颚动脉、右侧颈总动脉末端;B组:结扎SD大鼠左侧颈外动脉起始部及枕动脉、右侧颈总动脉末端;C组:结扎SD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末端。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各组大鼠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1月、术后3月左侧颈总动脉末端血流流速。获取实验组(A、B、C组)及对照组(n=18)在术后1天(A:n=6,B:n=6,C:n=6)、术后1月(A:n=6,B:n=6,C:n=6)、术后3月(A:n=6,B:n=6,C:n=6)大鼠左侧颈总动脉血管标本,标本取出后立即放入RNALater中以避免RNA的降解。通过Realtime-PCR技术测定上述不同时间点大鼠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的表达。研究结果:A组:左侧颈总动脉流速在术后1天明显低于术前(p0.001),术后1月较1天升高(p=0.027),术后3月较1月无明显差异。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在术后1天较对照组降低(p=0.005),术后1月较1天升高(p=0.04),术后3月较1月降低(p=0.003)。B组:左侧颈总动脉流速在术后1天较术前降低(p0.001),术后1月较1天升高(p=0.009),术后3月较1月无明显差异。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在术后1天较对照组降低(p=0.001),术后1月较1天升高(p=0.02),术后3月较1月降低(p=0.01)。C组:左侧颈总动脉流速在术后1天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较1天升高(p=0.009),术后3月较1月无明显差异。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在术后1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较1天升高(p=0.01),术后3月较1月降低(p=0.001)。术后1天、1月、3月,A、B、C三组在术后同一时间点,大鼠左侧颈总动脉末端血流流速均互不相同(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术后1天:A、B、C三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表达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C组(p0.05)。术后1月:A、B、C三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表达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C组(p0.05)。术后3月:A、B、C三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mi R-143表达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C组(p0.05)。研究结论:结扎大鼠颈部血管,仅仅保留左侧颈内动脉向颅内供血,可使左侧颈总动脉血流流速降低最为显著。在血流流速降低早期,血管壁mi R-143表达也降低。大鼠颈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发生变化后,血管壁发生自适应改变,其管壁mi R-143表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部分:Micro RNA-143对颅内动脉瘤生成的影响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单纯血流动力学诱导的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其成瘤部位血管在不同时间点,mi R-143及平滑肌细胞表型的表达改变。以连续灌胃给药辛伐他汀,研究其对成瘤部位血管mi R-143表达、平滑肌细胞表型及动脉瘤成瘤率的影响。研究方法:SD大鼠138只(180-200g),随机分为动脉瘤组(n=48)、干预组(n=48)、空白组(n=42)。动脉瘤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结扎SD大鼠的右侧颈总动脉末端、左侧颈外动脉起始部和枕动脉、左侧翼颚动脉,以此建立单纯血流动力学诱导的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干预组:术前一天以20mg/kg辛伐他汀灌胃给药,手术建模方式同动脉瘤组,术后1天至3月继续每天以20mg/kg辛伐他汀给药,每周称量体重并据此调整给药剂量;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常规饲养3个月。在术后1天、1月、3月分别取各组大鼠6只,将大鼠处死后对其左心室灌注生理盐水至大鼠眼球、耳朵、嘴唇呈苍白色,剪断颈椎并咬除顶骨,显微镜下小心取下Willis环血管并放入RNALater中以避免RNA的降解,通过Realtime-PCR技术测定上述不同时间点大鼠Willis环血管mi R-143的表达。同时,术后1天、1月、3月另取6只大鼠以同样的方法灌注生理盐水后继续灌注多聚甲醛,对获取的颅脑组织进行包埋、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前交通复合体血管MMP-2、MMP-9、a-SMA表达。由于颅内动脉瘤成瘤需要3个月,因此术后3月取动脉瘤组和干预组各12只,空白组6只,处死并通过左心室灌注Batson’s#17铸型剂,灌注后的大鼠标本保存于4℃冰箱,24小时后取出颅脑标本,通过20%KOH溶液溶解腐蚀12小时,得到术后3月各组大鼠脑血管灌注铸型树脂标本。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脑血管灌注树脂标本并评估动脉瘤样改变。动脉瘤的瘤样改变程度分为四个等级:0级:正常的血管铸型;1级:血管管径均匀扩张、迂曲;2级:浅梭样抬高;3级:囊状或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研究结果:术后1天:干预组Willis环mi R-143表达较动脉瘤组无明显差异,动脉瘤组较空白组升高(p0.001);MMP-2和MMP-9:干预组较动脉瘤组无明显差异,动脉瘤组较空白组升高(p0.001);α-SMA:干预组较动脉瘤组及空白组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干预组Willis环mi R-143表达较动脉瘤组升高(p=0.001),动脉瘤组较空白组降低p=0.002);MMP-2和MMP-9:干预组较动脉瘤组降低(p0.001),动脉瘤组较空白组升高(p0.001);α-SMA:干预组较动脉瘤组升高(p0.001),动脉瘤组较空白组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干预组Willis环mi R-143表达较动脉瘤组升高(p=0.002),动脉瘤组较空白组降低(p0.001);MMP-2和MMP-9:干预组较动脉瘤组降低(p0.001),动脉瘤组较空白组升高(p0.001);α-SMA:干预组较动脉瘤组升高(p0.001),动脉瘤组较空白组无明显差异。扫描电镜结果分析显示:干预组动脉瘤样改变程度较动脉瘤组轻(p=0.045)(0级n=2,1级n=6,2级n=3,3级n=1),但干预组成瘤较空白组依然明显(p0.001);动脉瘤组较空白组,颅内动脉瘤成瘤明显(p0.001)(0级n=0,1级n=3,2级n=6,3级n=3);空白组未见颅内动脉瘤形成。研究结论: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颅内Willis环mi R-143表达降低,平滑肌细胞分泌型表达增强。辛伐他汀可以上调颅内Willis环mi R-143表达,提高平滑肌细胞收缩型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分泌型表达,从而可以抑制血流动力学诱导的颅内动脉瘤的生成,但不能完全抑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
,
本文编号:248603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
,
本文编号:2486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4860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