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mTOR经HIF-1α调控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3 02:43
【摘要】: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占成人所有恶性肿瘤的2%,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尽管目前临床上联合手术切除病灶、术后放化疗,甚至免疫治疗和血管靶向治疗等手段,在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现有治疗措施尚不能很好地控制恶性肿瘤的发展,亟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从而延长患者生命直至完全治愈。因此,寻找脑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可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恶性肿瘤的存活和生长离不开充足有效血液供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肿瘤血管重要来源于两种途径:血管发生(angiogenesis)和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直到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概念的提出,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肿瘤细胞尚有其他血供形式,这种血供不需要内皮细胞的参与,但其内可含有红细胞和血浆,并且还可以与常规的内皮血管相沟通,构成网络状的血液输送循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恶性肿瘤组织中均有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包括脑胶质瘤中的髓母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Maniotis等在首次定义血管生成拟态的同时,探讨了血管生成拟态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转移及患者死亡存在很强的关联,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肿瘤中存在和缺乏血管生成拟态结构的患者之间的曲线明显分离。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标志着患者预后不良。所以,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深入研究和有针对性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血管靶向治疗恶性肿瘤旨在抑制内皮细胞,进而阻止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近年来,血管靶向治疗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阿瓦斯汀(贝伐单抗)曾经成为一些肿瘤最流行的血管靶向治疗药物,其中就包括脑胶质瘤。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案未能很有效的治愈肿瘤,甚至会加速肿瘤转移并伴有明显的缺氧形成和血管生成拟态的生成。和常规内皮血管相比,血管生成拟态作为肿瘤的另一供血途径,为肿瘤提供有效的营养和代谢,甚至形成了抗化疗作用并促进了肿瘤的转移。为了防止内皮血管靶向治疗后导致缺血缺氧,更容易形成血管生成拟态并加速转移,有学者建议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单抗)小剂量、多次给药效果更好。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肿瘤微循环和转移机制的认识,所以有学者提出,正是因为内皮血管靶向治疗诱发了肿瘤内部的逃逸机制,即无需内皮细胞参与进而形成的血管生成拟态,这种情况下单纯抗内皮血管治疗可能无意义,应考虑联合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因此,血管靶向治疗肿瘤不仅仅针对内皮细胞,同时针对血管生成拟态可能效果更好,抑制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可能成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新方向。 很多实验室均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探讨。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不同的肿瘤中证实了一些分子参与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包括HIF-1α, VE-cadherin, EphA2, MMP-14, MMP-2和层黏连蛋白等。随着上述涉及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分子被发现,经典的血管生成拟态信号传导通路模型逐渐形成。在这个模型中,缺氧被认为是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启动开关(switch)",能够直接调控EphA2的基因表达(通过HIF-1α)或间接调节VE-cadherin的表达(通过激活中介蛋白),然后推动了其余的信号级联反应。在血管生成拟态信号通路的最后阶段,MMP-14的表达和活化能够激活MMP-2, MMP-2再与活化的MMP-14结合,促进层黏连蛋白分解,层黏连蛋白分解的片段释放进入细胞外微环境中收缩基质形成所谓的管道,即导致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同时也增加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该经典通路虽然能够较好的阐释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过程,但是仍有部分机制还不清楚,尤其是肿瘤细胞是如何感受细胞外微环境的缺血缺氧进而向细胞内传递,以及通路中尚有一些分子如何向下传导信号等一直未能明确。 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是肿瘤最主要的特征,不断增多的肿瘤细胞导致局部耗氧量增加,易造成肿瘤内部缺氧微环境的形成。这在恶性程度高的实体肿瘤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证实缺氧能够诱导肝癌、Ewing肉瘤、胶质母细胞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一种转录因子,其表达和稳定受氧分压调节。它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由一个a和β亚单位组成。其中,HIF-lα蛋白常氧状态下极不稳定,在细胞内表达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易被蛋白酶水解,但能在缺氧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织缺氧的内在标志。具体到血管生成拟态,当氧分压较低时,HIF-1α进入细胞核内,在效应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部位与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 HRE)结合,进而直接调节VEGF-A、 VEGFR、EphA2等基因的表达或者间接调控VE-cadherin和TF表达(通过激活中介蛋白)。由此可见,缺氧能够诱导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和/或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的表达,那么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可能促进肿瘤的可塑性和转移进展。 除了上述机制以外,近年来还发现了多种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有关的调控因子。研究发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 TFPI-2)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在高侵袭性黑色素瘤细胞中可明显增高,同时,将低度侵袭性黑色素瘤细胞培养在含有重组TFPI-2的三维基质中,低侵袭性肿瘤细胞能够转换为高度侵袭性细胞并呈现出内皮细胞的表型,产生一些血管样通道;另外,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参与调节了乳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这些研究证实,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是一个多因子参与调控、多路径发展的过程。 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的同时,有研究者也探索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目前针对血管生成拟态的抗肿瘤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抑制相关分子,然而,仅仅阻断下游因子(如VE-cadherin, EphA2等)会造成肿瘤细胞内部进一步的缺氧,从而更有利于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所以对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起始因素HIF-1α的阻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TOR基因于1991年在酵母菌中作为雷帕霉素(rapamycin)的靶蛋白基因被发现,之后人们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同样发现了类似结构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mTOR是一种分子量为289kDa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调控蛋白翻译起始的一个中心分子,在包括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可能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一个靶点。 研究表明,mTOR;号的过度激活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mTOR信号途径是最近新出现的细胞内重要信号途径,这一途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主要通过控制蛋白合成来调节细胞生长。在mTOR信号通路中,各种细胞信号包括促有丝分裂原、生长因子、细胞能量水平甚至缺氧均能对mTOR信号通路产生影响。已经有研究证实,mTOR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同时,mTOR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信号通路中多种分子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尤其是参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信号通路,在缺氧的作用下可促进HIF-1α基因表达VEGF-A、VEGFR-1、EphA2等;最为重要的是,有学者使用mTOR抑制剂rapamycin抑制HIF信号时发现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同时受到抑制。由此可见,mTOR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信号通路中多种分子之间存在交叉(crosstalk),然而其与血管生成拟态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如果能进一步明确mTOR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所起作用、确定mTOR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信号通路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利于确定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新机制,又有望获得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对于改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及其与mTOR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验证脑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并初步探讨mTOR与脑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病理科127例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组织,均来自2009至2012年在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瘤的病例标本。手术后所有标本都按标准程序包埋于石蜡中保存。所有病理标本需进行再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然后由两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不知情的病理学专家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方法,再次验证脑胶质细胞瘤的诊断。病例具体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2、术后病理确诊为脑胶质细胞瘤;3、可以获得完整的病人信息。整理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KPS评分标准、肿瘤大小和肿瘤分级等。将所有的病理切片进行CD34-PAS染色,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血管生成拟态阳性组和血管生成拟态阴性组,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血管生成拟态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包括性别、年龄、KPS评分、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和mTOR表达水平等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与mTOR是否有关联。统计学分析过程中,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7例脑胶质瘤中,共有34例发现有血管生成拟态结构,占全部的26.8%。和低级别脑胶质瘤相比,血管生成拟态结构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较为常见(Ⅲ级和Ⅳ级分别为41.2%和38.2%,而Ⅰ级和Ⅱ级分别为0.0%和20.6%),经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结果证实,血管生成拟态阳性和阴性两组中肿瘤分级有显著差异(Z=2.902, P=0.004),且血管生成拟态阳性组的病理级别较高。血管生成拟态结构较多的脑胶质瘤组织切片中mTOR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生成拟态阴性组(-/+为3.0%,++为52.9%,而+++为44.1%)。经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血管生成拟态阳性和阴性两组中mTOI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Z=7.748,P=0.006),且血管生成拟态阳性组的mTOR表达水平较高。统计结果表明血管生成拟态与脑胶质瘤中mTOR表达水平有关(P0.05)。 结论本研究验证了血管生成拟态存在于脑胶质瘤中;提示血管生成拟态不仅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也与脑胶质瘤中mTOI表达水平有关,而与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特征,如性别、年龄、KPS评分、肿瘤大小等无关。 第二章缺氧及mTOR特异性阻断剂rapamycin对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 目的建立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的三维培养模型,观察缺氧及mTOR特异性阻断剂rapamycin对其血管生成拟态的体外形成的影响。 方法用三维培养及管道计数实验研究经常氧及缺氧条件下U87-MG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能力的差别;用不同浓度的mTOR特异性阻断剂rapamycin处理U87-MG细胞,观察其对血管生成拟态的体外形成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常氧及缺氧条件下mTOR被抑制后HIF-1α的表达差异。 结果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能够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类似于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但该结构在常氧条件下欠完整,部分管腔没有闭合。而在缺氧条件下能够形成更为完整的管腔结构。常氧条件下,mTOR特异性阻断剂rapamycin均能够抑制U87-MG在体外形成的血管生成拟态,并且随着rapamycin浓度的逐渐增加,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的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能力也逐渐减弱,且相互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222.341,P=0.000);同时,缺氧条件下也能够得到类似的结果(F=393.436,P=0.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apamycin既能够抑制常氧条件下也能够抑制缺氧条件下mTOR及HIF-1α的表达,通过对目的蛋白条带的灰度值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常氧条件下mTOR(F=198.179,P=0.000)和HIF-1α(F=60.991, P=0.000)以及缺氧条件下mTOR(F=365.728,P=0.000)和HIF-1α(F=60.478, P=0.000)相互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通过体外三维培养,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能够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类似于HUVEC的圆孔状管腔结构,从而从体外实验的角度证实恶性胶质瘤细胞具有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缺氧能够促进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形成血管生成拟态,mTOR能够通过HIF-1α信号通路影响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第三章mTOR参与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目的利用mTOR基因干扰技术研究mTOR siRNA对U87-MG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设计并合成4条mTOR siRNA,从中筛选出一条干扰效率最高的mTOR siRNA;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结果成功设计、合成并筛选出一条干扰效率最高的mTOR siRNA;利用mTOR siRNA同样能够抑制常氧和缺氧条件下的mTOR及HIF-1α的表达(P0.01),通过对目的蛋白条带的灰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相关蛋白的表达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生成拟态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分子(如MMP-14、MMP-2)的表达也同样能被干扰。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条件相对于常氧条件下,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迁移能力增强,而经mTOR siRNA干扰后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 结论利用基因干扰技术沉默mTOR表达之后,无论是常氧还是缺氧条件下,HIF-1α及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如MMP-14和MMP-2)的表达均被抑制;mTOR是血管生成拟态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分子,其通过调控HIF-1α参与了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过程。
【图文】:

脑胶质瘤细胞,三维培养,恶性胶质瘤


我们选取恶性胶质瘤U87细胞株(U87-MG)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常规培养时,,如图2-1所示,HUVEC为贴壁生长,呈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细胞为扁平多角形,边界清楚,胞i}丰富。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核内染色质稀疏空亮,可见一两个核仁。而U87-MG也是贴壁生长,但不规则排列。细胞多为长梭形,边界清晰。三维培养下,HUVEC能够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孔状管腔结构,而U87-MG同样能够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相似的管状结构,从而证实恶性胶质瘤细胞具有类似于内皮细胞形成供血管道的能力。常规培养 三维培养图2-1脑胶质瘤细胞U87-MG经3D培养后形成的VM结构(40X)Fig.2-1 U87-MG can form VM structures similar to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by3D culture (40x).3.2缺氧对胶质瘤细胞U87-MG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为了确定mTOR信号是否通过激活缺氧信号通路参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我们利用CoCh模拟缺氧条件

常氧,脑胶质瘤,缺氧条件,细胞株


但是,当加入CoCl2之后,U87-MG在Matrigel基质胶上能够形成更为完整的三维管道结构(图2-2)。对照组 CoCh组__图2-2脑胶质瘤U87-MG细胞株分别在缺氧条件下(CoCl2组)比常氧条件下(对照组)VM的形成情况(100X)Fig.2-2 U87-MG formed more complete tube-like structures under hypoxic conditions (C0CI2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under normoxic conditions) (100 X),3.3各组U87-MG常氧条件下的三维培养及管道计数实验结果为了进一步证实mTOR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我们检测了mTOR特异性阻断剂rapamycin能否抑制U87-MG在体外形成的血管生成拟态管状结构。将细胞分为三组,分别是:U87-MG阴性对照组,加入50nM Rapamycin组和加入lOOnMRapamycin组。结果发现,随着rapamycin浓度的逐渐增加,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的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能力也明显减弱,可见mTOR可能参与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经过多次实验,统计学结果也能够说明,加入rapamycin的U87-1VIG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的总节点数明显减少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修军;荚卫东;许戈良;刘文斌;任维华;李建生;张传海;马金良;余继海;葛勇胜;;Nodal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与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年01期

2 谢婧雯;刘晓燕;;Akt信号转导通路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年30期

3 Shi-Yong Sun;;Impact of genetic alterations on mTOR-targeted cancer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3年05期

4 Xiao-Yu Yang;Feng Xie;Ran Tao;Ai-Jun Li;Meng-Chao Wu;;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es from uveal melanoma: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analysis[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3年06期

5 崔永峰;史杪;张强;潘桂兰;王强;;肿瘤血管生成拟态机制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刘见荣;管宇;可飞;李文;罗梅宏;侯风刚;;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7 陈家璧;庄伟;李毅宁;;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8 Yin-Sheng Chen;Zhong-Ping Chen;;Vasculogenic mimicry:a novel target for glioma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4年02期

9 王德勇;徐慧高;;Akt/mTOR信号通路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10 艾婷;周军;;乳腺癌血管生成拟态与超声分子影像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3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玉德;胶质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胶质瘤血管发生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3年

2 赵翠荣;吉西他滨衍生物SL-01和吲唑双芳基脲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蔡林鸿;PTEN抑制剂对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罗慧;AKT/β-catenin/FoxO3a信号通路在亚硒酸钠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中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薄海;前列消ve汤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及调控PI3K/Akt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6 张浩然;抑制自噬对骨髓瘤细胞药物干预敏感性及DEPTOR在调节自噬和凋亡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7 孙丹;Slug对肝癌细胞干细胞特性及VM形成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飞;mTORC2/Rictor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徐健;胃癌血管生成分子探针的构建及活体MR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10 刘亮;PREX2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其生物学行为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启斌;Nodal基因干扰对人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2 王修军;肝细胞癌中Nodal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周腾;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孙岩;沖鱼软骨多糖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年

5 杨斌;mTOR信号通路和survivin在人脑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3年

6 吴丹;人源性乳腺微环境小鼠模型的移植物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7 苏会玲;c-Met和p-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徐小燕;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9 鲍美美;非洲防己碱抗人转移性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李梦婷;鞘氨醇激酶1对结肠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5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35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0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