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缺血性脑卒中CNS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靶向成像及TLR4特异性阻断治疗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2 10:30
【摘要】:既往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免疫豁免区,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成年动物CNS不表达MHC Ⅰ类分子或表达量极低,近年来研究表明CNS感染及损伤刺激能够诱导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且该分子与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小鼠缺血性脑卒中7天后MHC Ⅰ类分子表达增强。作为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提高对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以及血管神经保护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关键靶点。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MHC Ⅰ类分子的时空特异性表达情况,以及MHC Ⅰ类分子是否能够用作脑缺血成像分子靶标的研究未见报道。这两项研究不仅对进一步了解该分子参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修复的机制有重要意义,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靶向性成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在小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及体外神经元缺氧缺糖模型中检测了MHC Ⅰ类分子表达变化:接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能与小鼠MHC Ⅰ类分子H-2K~b、H-2D~b均能高亲和结合的肽;验证该肽的特异性及亲和性后,利用体外神经元OGD模型探索修饰肽的结合模式;在小鼠脑缺血卒中模型中以MHC Ⅰ类分子靶向性探针进行活体成像,获得如下结果:1、在小鼠MCAO卒中模型中,缺血6小时、24小时缺血侧脑组织MHC Ⅰ类分子显著强于对侧脑组织:在小鼠光化学法诱导皮层缺血卒中模型中,我们发现3小时组MHC Ⅰ类分子表达量最高,在24小时内随着时间点的推移,上调表达幅度逐渐降低。且发现在两种缺血卒中模型检测的各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MHC Ⅰ类分子表达量均高于对侧,MHC Ⅰ类分子的55KDa条带差异比45KDa更显著。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OGD模型发现MHC Ⅰ类分子在缺氧2小时或4小时后,在复氧24小时内,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以上结果提示体内及体外缺氧模型中诱导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机制可能不一致。MHC Ⅰ类分子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显著上调表达的模式,提示该分子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成像的潜力靶标。2、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获得小鼠H-2K~b/H-2D~b靶向多肽--H2BP,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预测H2BP与H-2K~b的亲和力为51nM,与H-2D~b的亲和力为3nM。H2BP-MHC Ⅰ复合体/gp33-MHC Ⅰ复合体与CNS可能配体Ly49A分子对接及打分后,预测H2BP-MHC Ⅰ复合体、gp33-MHC Ⅰ复合体分别引起的Ly49A通路活化状况可能与外周免疫系统TCR通路的情况类似,即H2BP-MHC Ⅰ对Ly49A分子的亲和力低于gp33-MHC Ⅰ复合体。以上结果提示H2BP肽能够与MHC Ⅰ类分子发生紧密结合;且在H2BP肽-MHC Ⅰ复合体与CNS受体相互作用中,MHC Ⅰ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内的H2BP肽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FITC-H2BP与两种品系小鼠来源的脾细胞结合百分比差异明显,C57BL/6脾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Babl/c脾细胞,说明本研究所用FITC-H2BP能够较好的区分H-2K~b、H-2D~b分子与H-2Kd、H-2Dd分子。进一步以H-2K~b-/-D~b-/-小鼠与C57BL/6野生型小鼠脾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FITC-H2BP肽在两组小鼠的流式检测中也存在明显差异,而FITC-control peptide则不能体现出组间差别。OGD模型成像结果证明,FITC-H2BP肽与Tuj1标记的神经元结合能力明显强于FITC-control peptide组,说明缺氧诱导神经元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具有抗原递呈功能,且FITC-H2BP肽能够以竞争低亲和及中等亲和表位肽的形式与神经元表面诱导上调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实验证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对神经元毒性低,说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能够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的活体成像研究。4、在小鼠光化学法诱导皮层缺血卒中模型的活体成像研究中,结果显示FITC-H2BP探针在小鼠缺血侧半脑有明显强于对侧半脑的信号分布。Cy5.5-H2BP探针在脑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活体近红外荧光信号分布结果显示,探针尾静脉注射5小时后,Cy5.5-H2BP分子探针在缺血侧半脑有明显强于对侧半脑的信号分布,而对照探针Cy5.5-Control组在缺血侧/对侧未见明显的荧光信号差异。离体脑组织及心肺等主要脏器组织近红外荧光信号检测的结果表明,与对照探针Cy5.5-Control相比,Cy5.5-H2BP不仅在脑组织具有更强的荧光信号,同时脑组织荧光信号强度远高于心、肝、肺组织的荧光信号强度,进一步说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在脑缺血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缺血脑组织靶向性。5、神经元OGD诱导TLR4分子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体及树突;MD2MP肽能够特异性结合小鼠细胞表面的TLR4分子,对于LPS或OGD诱导的神经元TLR4通路活化MD2MP肽均有靶向抑制效应;在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MD2MP有明显的挽救作用,并且MD2MP肽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也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以上结果表明MHC Ⅰ类分子能够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成像的分子靶标,Cy5.5-H2BP分子探针能够用于小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活体近红外成像,MD2MP肽能够对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神经元提供神经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和证明MHC Ⅰ类分子在脑缺血病理损伤和组织修复的机制以及脑卒中病情发展与治疗效果的可视化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图文】:

小鼠大脑,中动脉,类分,模型


图2-2线栓法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卒中模型缺血后再灌注6小时,MHC邋I类分逡逑子表达模式。A.MHCI类分子在缺化侧(R)义对侧(L)半脑均有表达,缺化侧皮层、纹逡逑状体部位细胞的MHCI类分子表达景均强于对侧同一部位细胞,标尺长度表术lOOum。B.逡逑western邋blot检测MHC邋I类分子在缺血侧(R)及对侧(L)半脑各部位的表达情况(n=4)。逡逑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组织免疫巧光染色发现,MHC邋I类分子在大脑左右逡逑侧半脑均有表达,但缺血侧皮层部位细胞表达百分比均高于对侧脑同一部位细逡逑胞。定量检测缺血后再灌注24小时脑组织各部分的MHC邋I类分子表达情况,逡逑我们根据6小时的表达变化,对24小时脑组织蛋白仅按照缺血侧(R)及对侧逡逑(L)半脑区分进行检测,W小鼠来源单克隆抗体OX-18同样检测到45KDa与逡逑55KDa两条特异性带,缺血侧比对侧半脑MHCI类分子表达量显著升高,且缺逡逑血侧半脑比对侧半脑条带差异主要在55KDa处,与6小时的检测结果一致。逡逑

模式图,小鼠大脑,中动脉,模式


—逦广?幽邋一邋,43逡逑图2-2线栓法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卒中模型缺血后再灌注6小时,MHC邋I类分逡逑子表达模式。A.MHCI类分子在缺化侧(R)义对侧(L)半脑均有表达,缺化侧皮层、纹逡逑状体部位细胞的MHCI类分子表达景均强于对侧同一部位细胞,标尺长度表术lOOum。B.逡逑western邋blot检测MHC邋I类分子在缺血侧(R)及对侧(L)半脑各部位的表达情况(n=4)。逡逑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组织免疫巧光染色发现,MHC邋I类分子在大脑左右逡逑侧半脑均有表达,但缺血侧皮层部位细胞表达百分比均高于对侧脑同一部位细逡逑胞。定量检测缺血后再灌注24小时脑组织各部分的MHC邋I类分子表达情况,逡逑我们根据6小时的表达变化,,对24小时脑组织蛋白仅按照缺血侧(R)及对侧逡逑(L)半脑区分进行检测,W小鼠来源单克隆抗体OX-18同样检测到45KDa与逡逑55KDa两条特异性带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绍则,陆健,卢永彪;缺血性脑卒中302例分析[J];现代康复;2000年13期

2 宋彩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1年03期

3 王玉玲;老年人饮食、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01年04期

4 谭清华,赵忠新,邵福源,李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激活诱导分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1期

5 王凤芹,刘翠梅;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个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年07期

6 王德仙;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7 罗春华,李国静,赵武,陈华蓉;1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血糖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4期

8 陈义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35例诊治体会[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9 陈小转,陈志祥;3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郭罗勇,钟红跃;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健蓉;许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临床研究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孟昭义;李琳;张国斌;;缺血性脑卒中病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申素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子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白亮;;基层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康复中存在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石娟;孔德磊;马跃文;王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蕾蕾;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换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4 彭洁;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振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易感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韩新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thepsin S/Cystatin C水平与动脉斑块性质及短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张顺;磁共振非高斯分布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黄明;CXCL12/CXCR4拮抗剂AMD3100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柏盈盈;内皮祖细胞和p38 MAPK抑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影像学评价[D];东南大学;2015年

10 金鑫;胆碱对缺血性脑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药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余德标;“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黄冰;基于干细胞的新型靶向复合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郭泽铭;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关系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亚新;Lokomat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廖少钦;电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DTI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丽娟;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支晓东;支架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长期随访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陈丽霞;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范玉佳;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启动子区SNP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及初步功能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4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54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