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栓弹力图特点及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8 10:59
【摘要】:研究背景: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征。据报道,近25年来,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以每年8.1%速度增加。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在我国脑卒中患者数量中居首位,约占78%[1]。脑梗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并且易复发,每年约有4%--14%患者复发,早期复发率可达30%[2],再发脑梗死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3]建议,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为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和某些经过选择的患者的一级预防,但尽管规律服用,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动脉血栓事件。从1978年Mehta等首次描述此现象以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重视了这一问题。从1993年开始,有研究者在文献中提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一词,就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所见,将其分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和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两种。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单药及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分析其血栓弹力图的特点,探讨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及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及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搜集2013年11月--2015年1月因脑梗死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病人,详细记录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资料。设定复发脑梗死组为实验组,初发脑梗死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发病48小时内入院,且连续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时间大于5天。随后,用血栓弹力图测量患者血小板抑制率,要求抽取静脉血测量血小板抑制率时距离发病时间至少7天。其中,AA(花生四烯酸)抑制率代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果,ADP(二磷酸腺苷)抑制率代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将所搜集到的数据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所有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实验室检测到的血小板抑制率有30-40%不达标;2、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患者,发现AA抑制率低的患者,其ADP抑制率也低;给予双抗的复发组,其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较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复发组无统计学差异;4、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单药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其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就抗血小板治疗达标率来讲,双抗治疗组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5、本研究发现,脑梗死复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生化阿司匹林抵抗p=0.029,OR=2.92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化阿司匹林抵抗、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28和0.006,0R值分别为2.589和1.101。结论:1、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大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2、给予阿司匹林单药进行二级预防,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患者;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加抗血小板治疗的达标率,但二者的抗血小板效应无协同作用;4、生化阿司匹林抵抗、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5、血栓弹力图(TEG)可用以评价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早期发现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指导个体化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本文编号:2557818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霜;杨正国;;阿司匹林抵抗[J];临床荟萃;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557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578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