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ENT1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09:59
【摘要】:目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观察平衡型核苷转运体-1(ENT1)在大鼠脑组织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NT1抑制剂硝基苯硫嘌呤核苷(NBTI)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3h,6h,24h,72h,1w五个时间点)、硝基苯硫嘌呤核苷(NBTI)组(即ENT1抑制剂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应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及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各组别中ENT1的表达情况,Zea-Longa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测定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结果:1、蛋白印迹实验结果示:在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ENT1有基础水平表达。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组织中,再灌注3h ENT1表达量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ENT1表达出现波动,于再灌注6h和24h表达回升,24h时ENT1表达回到基线水平,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再灌注72h及1w,ENT1表达再次下降,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ENT1在大鼠海马CA3区有广泛表达,进一步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发现ENT1在大鼠海马CA3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的胞膜上及胞浆内均有表达。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3h组、模型6h组、模型24h组、模型72h组、模型1W组、NBTI组及DMSO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分)(0)、(0)、(2.42±0.51)、(2.50±0.52)、(2.67±0.49)、(2.58±0.51)、(2.42±0.51)、(2.20±0.45)、(2.60±0.5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亚组、DMSO组大鼠均可见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其Zea-Longa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NBTI干预后,NBTI可显著降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没有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TTC染色检测结果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3h组、模型6h组、模型24h组、模型72h组、模型1W组、NBTI组及DMSO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0)、(0)、(52.84±6.95)、(45.80±3.15)、(45.41±14.65)、(49.72±4.31)、(51.69±5.55)、(18.00±3.09)、(50.66±7.47)。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中均未见梗死灶,其余组别中均可见梗死灶,且脑梗死体积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NBTI干预后,NBTI可显著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对大鼠脑梗死体积没有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中ENT1表达降低,并且应用ENT1抑制剂NBTI干预后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提示ENT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保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及药物保护的研究进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罗建忠,朱文斌;脑缺血再灌注中补体激活的实验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3年06期

3 周杰,冯忠堂,徐蔚;脑缺血再灌注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4 周鹏;马晓明;;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的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蔡世昌;白波;张秋玲;;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再生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12年01期

6 王锐;脑缺血再灌注与线粒体研究[J];医学综述;2002年07期

7 吕少萍,管勇;尼莫通对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高蕊;甘尚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分子RNA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0期

9 张莹;舒兆瑞;沈梅红;;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因素及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10 岑德意,周兰兰,明亮,江勤,马传庚;清醒小鼠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法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晶;冯加纯;邓方;韩冬;程莹莹;金桂花;;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炎症和自由基反应的动态变化[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美蓉;张丽;艾厚喜;王文;;参黄花颗粒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研究综述[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美蓉;王文;;参黄花颗粒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研究综述[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美蓉;张丽;艾厚喜;王文;;参黄花颗粒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研究综述[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美蓉;张丽;艾厚喜;王文;;参黄花颗粒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研究综述[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6 ;参黄花颗粒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研究综述[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李建生;任小巧;刘轲;刘正国;孔令飞;;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次全国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葛林宝;徐鸣曙;方程;徐佳;;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纹状体内单胺类递质影响的动态研究[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9 陈敏;葛金文;陈懿;刘吉勇;朱惠斌;;脑泰方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A];湖南省首届生理—药理科学青年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邓世芳;蒋红玉;张思为;曹平;;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衣晓峰;哈医大揭示静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抗呆I号对受损神经组织有保护和修复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3 罗薇;中药治疗VD实验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新生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徐露;贝沙罗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朱进;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罗纯;基于gp130/STAT3信号通路探讨IL-27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5 沙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瞿涛;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7 张莉;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李强;雷帕霉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宋锐锋;中药抗呆Ⅰ号对脑缺血再灌注星形胶质细胞因子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郑一;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药物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晓雅;参芎化瘀胶囊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一氧化氮合酶亚型表达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孙美玲;脑缺血再灌注中TIGAR蛋白调控的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高赛红;高血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和MMP-9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沙鹏;mTOR对脑缺血后适应改善认知功能作用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建鹏;康脑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因子、MMP-9、ERK1/2表达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6 江涛;电针通过神经元α7nAChR调控炎症小体减轻脑缺血后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7 邓华江;环孢菌素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影响[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8 曹丹丹;硫化氢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9 揭平辉;激活TRPV4受体对海马神经元存活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10 孙李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thepsin L与细胞自噬的相关性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9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59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