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HRMRI探讨ICAS易损斑块特点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介入治疗安全性的指导

发布时间:2020-05-07 01:40
【摘要】:第一章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特点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前瞻性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研究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技术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及症状性前、后循环相同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特点的危险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和差异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高容量的登记研究,招募入组缺血性卒中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脂质代谢紊乱等。动脉重构、斑块分布、斑块内出血及斑块强化为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标记物。前瞻性探索相同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病变特点在前循环和后循环之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连续登记202例患者247个斑块纳入分析,根据斑块分布部位不同133个斑块为后循环斑块,114例为前循环斑块。多因素回归分型显示:伴阳性重构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循环斑块组的高血压出现率比例高于前循环(OR:3.867;95%CI:1.236-12.097;p=0.020);伴斑块弥漫分布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循环斑块组的男性(OR:10.638;95%CI:2.827-40.036;p=0.001)、糖尿病(OR:8.183;95%CI:2.219-31.445;p=0.002)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前循环;伴斑块重度强化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循环斑块组的高血压(OR:5.579;95%CI:1.422-21.883;p=0.014)出现率高于前循环而脂质代谢紊乱(OR:0.180;95%CI:0.056-0.577;p=0.004)低于前循环。二元回归统计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与斑块所在的部位密切相关:男性(p=0.001)、年龄54 岁(p=0.002)、高血压病(pp=0.006)、糖尿病(p=0.001)与后循环颅内动脉硬化斑块部位密切相关,而脂质代谢紊乱(p=0.039)与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粥样化斑块部位有关。研究结论前后循环相同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特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4岁、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的复杂性,提示症状性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的管理需要个体化治疗。第二章 基底动脉斑块特点与血管结构树图相关性的前瞻性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点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树图的完整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探索性登记研究,从2014年9月到2017年1月缺血形成卒中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纳入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脂质代谢紊乱等。基底动脉血管解剖构型基于有或无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分为完整组和不完整组。高分辨率磁共振展示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强化、斑块内出血、动脉重构和斑块分布,统计分析比较基底动脉血管结构树图的完整组和不完整组之间基底动脉斑块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性。研究结果在连续入组的298例患者中纳入34例患者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其中20例患者为完整型基底动脉结构树图,14例患者为不完整型基底动脉结构树图。在34例基底动脉斑块中,64.2%的斑块有斑块强化,20.6%有斑块内出血,50.0%有阳性重构,97.1%的斑块为弥漫性分布。基线数据在基底动脉结构树图的完整构型与不完整构型之间没有差异,基底动脉的解剖构型的完整性与斑块的特点之间无相关性,但基底动脉近端构型与斑块内出血相关(p=0.002),基底动脉远端构型与基底动脉斑的重度强化密切相关(p=0.041)。研究结论基底动脉完整和不完整型血管结构树图与基底动脉斑块特征无显著关系,而基底动脉近端构型与斑块内出血有关,基底动脉远端构型与斑块强化密切相关,这些结论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第三章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术后穿支闭塞的预测价值探讨研究目的探究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术后穿支闭塞与椎基底动脉斑块特征包括动脉重构模式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从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间缺血性卒中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数据库中纳入椎基底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并接受介入治疗的并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患者。记录一般基线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和危险因素,并将动脉重构模式分为负性或非负性动脉重构。HRMRI检测到斑块特征包括斑块分布、斑块内出血、钙化和强化模式。记录颅内椎基底动脉支架术后穿支闭塞发生。在动脉负性重构与非负性重构的患者中比较斑块特征和穿支闭塞的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在298例连续入组患者中55例椎基底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并进行相关分析。15例患者(27.3%)为负性重构,40例患者(72.7%)为非负性重构。55例患者中,48例(87.3%)弥漫性分布,9例(16.4%)有斑块内出血,7例(12.7%)有钙化。在43例患者中32例患者(74.4%)有增强成像扫描且为可用强化数据。3例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穿支闭塞。斑块特征在负性和非负性重构组之间没有差异。与非负性重构患者相比,支架置入后负性重构患者更容易发生穿支卒中(20%vs 0%,p=0.017)。研究结论颅内段椎基底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支卒中发生可能与HRMRI检测到的负性重构有关,这一结论需要在未来的研究进一步进行验证。
【图文】:

模式图,象限,斑块,血管壁


图i斑块内出血的图示。逡逑在血管横截面图像上对斑块的分布进行判读并将血管壁分为四个象限(详见逡逑模式图2),离脑实质最近的象哏被定义为第1象限和离脑实质最远的象限是第3逡逑13逡逑

模式图,斑块,象限


m^dki逡逑图i斑块内出血的图示。逡逑在血管横截面图像上对斑块的分布进行判读并将血管壁分为四个象限(详见逡逑模式图2),离脑实质最近的象哏被定义为第1象限和离脑实质最远的象限是第3逡逑1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泽元;季汉华;;民航飞行员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8年05期

2 高悦;张瑞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识别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应用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06期

3 范成辉;庄少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J];上海医学;2016年03期

4 于熙滢;周大亮;郝丹;魏林;于波;;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12期

5 冯淼玲;易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超声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年03期

6 郭世燕;王晓峰;李鹏;;中医对易损斑块研究的现状[J];新疆中医药;2010年01期

7 高菊华;高小平;;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颈动脉易损斑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4期

8 葛均波;马剑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和防治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0年04期

9 陈韵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年02期

10 宾建国;宾建平;;血管内超声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3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8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9 黄志平;黄智华;林霖;廖萍;郭朝清;丁小军;廖福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8年

10 李志勇;;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生长-应力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3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7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向佳 实习记者 丁洋;他从未停止科研创新的步伐[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记者 宗宝泉;防治心脑血管病从稳定斑块开始[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络鐩开创治疗新途径[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子奇;HRMRI探讨ICAS易损斑块特点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介入治疗安全性的指导[D];浙江大学;2019年

2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赵伟;联合测定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凌博;高切高脂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D];重庆大学;2015年

6 金哲秀;RNA干扰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8 刘娜;胶原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戚立航;Toll样受体亚型单一和联合基因沉默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东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蓉;低剂量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评价斑块易损性及其早期预警价值的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9年

2 江睿;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分辨率MRI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3 段睿康;超微血管成像及增强磁共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评估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4 许梦琪;OPN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用于双模态成像引导的动脉易损斑块光动力治疗[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9年

5 王大伟;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D];承德医学院;2019年

6 陈秀艳;“朱氏祛痰通络稳斑方”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李春光;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8 李祥;白蛋白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精准诊疗[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王小蕾;舒林酸衍生物激活保护性自噬通路抑制易损斑块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0 孙勇;高分辨核磁在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5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5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4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