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索观察、干预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5 13:11

  本文关键词: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索观察、干预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探索目的: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以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下反复骨折为主要表现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OI自幼发病,多数患者在成人后病情减轻、骨折率明显下降,仅表现为骨质疏松,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及关注,针对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成人OI患者的临床表现,前瞻性观察双膦酸盐类药物对成人O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0例年龄≥18岁的OI患者,并入选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匹配的60例健康受试者(选自中国骨转换指标研究数据库),比较成人OI患者与正常人群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差异。根据Sillence分型,将成人OI患者分为病情轻重不同的I型、III型及IV型。按照2:1比例将成人OI随机分为阿仑膦酸钠组(每周口服阿仑膦酸钠70mg,n=40)及唑来膦酸组(每年静脉输注唑来膦酸5mg,n=20),所有OI患者均每日口服500mg元素钙和200IU维生素D3(凯思立D)。分别采用自动分析仪和化学发光仪检测OI患者治疗前及双膦酸盐治疗6月、12月、18月及24月的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isomerized 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O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月、12月、18月及24月腰椎2-4(lumbar spine 2-4,L2-4)、股骨颈(femoral neck,FN)、大转子(Troch,TR)及全髋(total hip,TH)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比较OI患者与健康人群间BMD及骨转换指标(ALP、β-CTX)的差异,比较OI患者双膦酸盐治疗前后的BMD、新发骨折率及骨转换指标(ALP、β-CTX)的差异,比较阿仑膦酸钠组与唑来膦酸组治疗后BMD、骨转换指标(ALP、β-CTX)及骨折率改变率的差异。结果:OI成人患者腰椎(0.751±0.190g/cm2)、股骨颈(0.620±0.224 g/cm2)、大转子骨密度(0.510±0.123 g/cm2)均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1.089±0.139 g/cm2、0.980±0.162g/cm2、0.820±0.158 g/cm2)(P值均0.05),骨转换指标水平(ALP(91.71±35.93 U/L)、β-CTX(0.474±0.149 ng/ml))虽在正常范围,但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86.50±43.24 U/L、0.463±0.216 ng/ml)(P值均0.05),骨折率也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P0.05)。根据Sillence分型,OI患者分为:Ⅰ型22例(36.67%),Ⅲ型11例(18.33%),Ⅳ型27例(45.00%)。除Ⅰ型OI患者基线β-CTX(0.25±0.10 ng/ml)水平明显低于Ⅲ型(0.40±0.24 ng/ml)及Ⅳ型(0.43±0.11 ng/ml)(P=0.037)OI患者外,其余指标在三种类型OI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OI患者经双膦酸盐治疗2年后,与基线值相比,L2-4、FN、TR及TH的BMD分别增长11.16±2.05%、11.98±5.55%、16.62±6.14%、12.42±4.89%(P值均0.05),ALP、β-CTX分别下降24.47±5.27%、60.13±12.80%(P值均0.05),人均骨折率由0.52±0.63次/年下降至0.11±0.41次/年(P0.05)。其中阿仑膦酸钠组与唑来膦酸组中BMD、骨转换指标(ALP、β-CTX)及骨折变化率均无显著差异。治疗24月时,Ⅰ型OI患者的TH BMD(22.84±13.43%)增长率显著高于Ⅲ型(15.21±16.27%,P=0.038)及Ⅳ型(14.42±4.77%,P=0.031)OI患者,余三型OI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OI患者即使成人后骨折率明显下降,但骨密度仍显著低于正常人,提示患者需接受治疗,以降低再次骨折风险。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增加成人OI患者BMD,明显降低骨转换水平及新发骨折率,且阿仑膦酸钠及唑来膦酸疗效无显著差异。Ⅰ型OI患者对双膦酸盐的治疗反应优于Ⅲ型及Ⅳ型OI患者。第二部分观察及预防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继发性肌肉减少症的病因之一。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药物之一,通过多重机制对骨骼、肌肉产生影响,且骨骼和肌肉本身也存在相互作用。骨钙素(Osteocalcin,OC)是一种骨形成指标,近年来发现其不仅与骨骼代谢密切相关,也对糖代谢可能存在影响。本研究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与肌力的相关性,评估OC与糖代谢的关系,并前瞻性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的效果。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拟接收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根据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为治疗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每周口服阿仑膦酸钠70mg,n=17)和预防组(骨量正常,n=33),所有受试者均每天服用元素钙600mg(钙尔奇D)和0.25μg阿法骨化醇。患者每日服用强的松47.06±14.37mg,疗程为6个月。分别检测MG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月、6月血清骨转换指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isomerized 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水平;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 hour postprandial insulin,2h P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患者治疗前、治疗6月后L2-4、FN、TR及TH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CAMRY电子握力器(Electronic hand dynomometer,EHD)测量治疗前、后上肢肌力(Hand grip strength,HGS),采用单腿站立试验测量下肢肌力。分析肌力与BMD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OC与糖代谢指标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比较阿仑膦酸钠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ALP、β-CTX、OC)、BMD及肌力的变化。结果:基线水平,15例受试者存在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给予阿卡波糖(50mg,Tid)治疗。治疗组平均年龄(P=0.041)、TG(P=0.037)及2h PBG(P=0.004)均明显高于预防组,L2-4(P=0.003)、FN(P=0.000)、TR(P=0.000)及TH BMD(P=0.000)均显著低于预防组,其他指标及糖皮质激素平均用药剂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血清OC水平与ALP(r=0.985,P=0.007)、β-CTX(r=0.971,P=0.015)、单腿站立时间(r=0.777,P=0.012)呈显著正相关,与FN BMD呈显著负相关(r=-0.903,P=0.048)。单腿站立时间与骨转换指标ALP(r=0.716,P=0.023)、β-CTX(r=0.728,P=0.020)显著正相关。HGS与骨代谢指标及BMD均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糖皮质激素治疗6月后,上、下肢肌力较基线均有所增长,但治疗组与预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L2-4(4.54±1.12%)、FN(4.68±1.62%)、TH(3.12±1.59%)增长率显著高于预防组(-5.11±1.97%、-1.08±2.24%、-1.50±2.07%)(P值均0.05),两组肌力、糖代谢指标、骨代谢指标变化率及糖皮质激素平均剂量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OC与糖代谢间的相关性。下肢肌力与骨代谢指标水平间存在正相关。阿仑膦酸钠可有效治疗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但仅给予钙及活性维生素D不能有效防止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量流失。
【关键词】:成骨不全症 骨密度 骨折率 阿仑膦酸钠 唑来膦酸 糖皮质激素 骨钙素 糖代谢 骨密度 肌力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1.1;R746.1
【目录】:
  • 中文摘要6-12
  • 英文摘要12-18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8-21
  • 前言21-36
  • 第一部分 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探索36-61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36-44
  • 1.1 研究对象36-37
  • 1.2 研究方法37-44
  • 2 结果44-55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44-47
  • 2.2 基线情况47-49
  • 2.3 治疗后情况49-55
  • 3 讨论55-60
  • 4 结论60-61
  • 第二部分 观察、干预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61-84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61-71
  • 1.1 研究对象61-63
  • 1.2 研究方法63-71
  • 2 结果71-79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71-75
  • 2.2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情况75-79
  • 3 讨论79-83
  • 4 结论83-84
  • 参考文献84-100
  • 综述100-111
  • 参考文献107-111
  • 致谢111-112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112-113
  • 个人简历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仁子,全顺子,张侠;2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记忆功能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3期

2 陈贯一,陈济东;重症肌无力1348例辨治总结[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武力文,白厚喜;以重症肌无力为首发表现的肺癌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4 邓倩,王国庆,潘瑞华,文静;新生儿重症肌无力4例报告[J];现代康复;2000年03期

5 吴秀丽,张洪,林艾羽,慕容慎行;小儿重症肌无力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6 许贤豪;加强重症肌无力临床和基础的协作研究(述评)[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7 ;重症肌无力疾病有治了[J];金秋科苑;2000年02期

8 丁惠芳;姚宝琴;王志宏;;重症肌无力咽部表现8例报告[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0年03期

9 谢延香,冯亚茹,岳振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与护理[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汪绍先,马巍;复方健肌丸治疗重症肌无力102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美蓉;方琪;;老年性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综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莫雪安;秦超;赖永榕;凌莉;曾丽;马朝桂;彭志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及二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卫彬;门丽娜;何雪桃;夏强;黄如训;;我国南方15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李柱一;刘绪宏;刘煜;唐丽君;游国雄;;大鼠重症肌无力中枢受损时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变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杨明山;;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张昊;杨明山;徐金枝;卜碧涛;潘邓记;;重症肌无力的免疫疗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杨明山;;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崔丽英;李永红;李延峰;管宇宙;张俊宝;;重症肌无力相关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李海峰;王淑辉;丛志强;孙兆林;谢琰臣;吕振华;隋爱华;;重症肌无力患者维生素D受体多态性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王桂平;李柱一;刘睿;王者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被动免疫模型的建立与评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江峰;攻克重症肌无力的有心人[N];大众卫生报;2005年

2 一蓑烟雨;重症肌无力不可忽视[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井超;肌无力≠重症肌无力[N];健康时报;2009年

4 陈英云 乔蕤琳 记者 赵宇清;重症肌无力治疗有新发现[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邢宏义;睁不开眼 小心重症肌无力[N];大众卫生报;2013年

6 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张丽萍;从虚论治重症肌无力[N];健康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白毅;重症肌无力治疗将更“给力”[N];中国医药报;2014年

8 张哲浩;我国独创“三孔”式手术成功救治重症肌无力患者[N];光明日报;2014年

9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一味洋虫治愈重症肌无力[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10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博士 李海峰;重症肌无力治疗时请注意[N];健康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权鑫;MuSK荧光蛋白的制备及rapsyn基因多态性在重症肌无力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刘爱东;补体变化和重症肌无力病情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杨燕;重症肌无力的多基因多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4 杨丽;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5 李衍滨;益筋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朱丽君;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于靓霞;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张星虎;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饶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重症肌无力疾病五脏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王静;重肌灵片抗重症肌无力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抗LRP4抗体对重症肌无力的诱导[D];延边大学;2015年

2 任伟曼;重症肌无力322例临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媛;重症肌无力不同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贵阳医学院;2015年

4 刘天芳;不同抗体类型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手术预后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豆豆;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索观察、干预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惟信;双膜法血浆滤过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和可能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09年

7 邢怡;重症肌无力患者工作记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程峻;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的随访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琚国胜;瘫痿胶囊、强的松联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随机对照临床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韩锟;55例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索观察、干预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7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