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脑梗死出血转化预后因素及继续使用抗栓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

发布时间:2020-05-25 01:03
【摘要】:目的:1、探讨影响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预后的危险因素。2、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继续使用抗栓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75例。收集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病史、既往抗栓药物使用史、脑梗死或脑出血史、吸烟史、饮酒史、mRS评分、NIHSS评分、TOAST分型、入院后抗栓药物使用情况、溶栓情况;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影像学检查:颅脑CT、发病至HT时间间隔。按确诊HT后是否继续使用抗栓药物及停用后何时重新启用抗栓药物分成停用抗栓药物组、继续使用抗栓药物组及重新启用抗栓药物治疗组。通过住院期间颅脑CT变化及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3个月期间抗栓药物使用情况、有无脑梗复发及3个月时mRS评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5例HT患者,其中停用抗栓组23例(30.66%),继续使用抗栓组36例(48%),重新启用抗栓组16例(21.33%)。预后良好52例(69.33%),预后不良23例(30.67%)。入院时NIHSS评分:停用抗栓药物组(7.52±4.61),继续使用抗栓药物组(6.78±4.01),重新启用抗栓药物组(6.56±5.05)。三组纳入的HT患者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均为轻-中型卒中。2、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单因素分析,在年龄、梗死面积、CT分型、入院首次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症状性脑梗死出血转化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症状性脑梗死出血转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明显、NIHSS评分增加越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越高,预后越差。3、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在三个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重分析显示,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在停用与继续使用、继续使用与重新启用抗栓药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用与重新启用抗栓药物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这些指标在三个组间不是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这些指标并无意义。4、三个组在颅内再出血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个组患者3个月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症状性脑梗死出血转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影响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症状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明显、NIHSS评分增高越多、AST越高,预后越差。2、本研究显示,在轻-中型无症状性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中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不增加颅内再出血风险。3、本研究显示,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能改善患者3个月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于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41期

2 王瑞;于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43期

3 刘晓雄;郝海军;刘晓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脑梗死复发危险性的评估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年10期

4 张建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复发率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32期

5 覃祖业;;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28期

6 李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J];蛇志;2017年02期

7 郑盛邦;严玉洁;李俊;张金玲;郦伦强;方红;;上海市闵行区居民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年08期

8 徐亚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J];医疗装备;2017年18期

9 赵蕾;;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梗死复发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年12期

10 曹铭华;吴明超;江顺福;高黎明;毛元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曼;张瑜;姚源蓉;;非传统血脂变量与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2 易兴阳;;脑梗死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3 宋军平;武霞;李晓玲;;脑梗死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郑志荣;李剑;;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杨钊;刘建荣;;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6 杨钊;刘建荣;;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7 余小骊;刘俊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易兴阳;潘继豹;陈存木;池丽芬;黄雪融;张顺开;;脑梗死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侯婷婷;张晨光;张金涛;张永红;许琰;周翠玲;赵玉兰;曹发乐;;血尿酸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10 杨钊;刘建荣;;血浆抵抗素水平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姬少珍;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及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吴冠会;基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差异的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关系变异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武;脑梗死出血转化预后因素及继续使用抗栓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艺璇;173例脑梗死患者经脉、穴位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张向宇;血清瘦素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8年

4 郭朝群;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1年内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8年

5 刘玉红;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6 廖泰荣;“三焦次第疗法”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陆娟;张家港市脑梗死患者死亡多因素分析:横断面随访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武青;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9 杨文娟;对复发脑梗死患者糖无氧酵解相关生物学指标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10 赵仕琪;氯吡格雷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以及基因多态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79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79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