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多模态CT评估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及侧支循环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0-06-12 11:31
【摘要】:[目的]评价多模态CT对缺血性卒中诊断、指导治疗及推测预后的价值。1、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参照,探讨多时相CTA评价侧支循环的价值。2、评价CTP各灌注参数评价缺血半暗带及侧支循环的价值。3、探讨治疗后病灶体积、mRS评分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经临床确诊为缺血性卒中41例患者,所有病例均多模态一站式一次扫描(NCCT+CTP15cm)或多模态一站式二次扫描(NCCT+CTP10cm+头颈CTA),第二种扫描方式CTP与头颈CTA之间需间隔10分钟。德国西门子第二代炫速双源CT,常规平扫、CTP采用摇篮床低剂量技术,80kV、80mAs,间隔1.5秒,共采集33个动态容积数据。头颈CTA采用Neuro-DSA扫描模式。后处理工作站Siemens MMWP运行VP Neuro软件,获得共4个灌注参数和灌注图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并根据TDC曲线得到对比剂自动脉流入到静脉流出的动态CTA图像,即多时相CTA图像。治疗后头颅CT或MR复查。根据临床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四组。评价的侧支循环包括一级和二级、分为不良、一般、良好。多时相CTA与DSA结果比较,分析多时相CTA显示侧支循环的价值,并评价各时相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CTP CBF-CBV不匹配,且CBF/CBV1.2区分半暗带与梗死核心。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天的临床mRS评分及复查CT、MRI计算最终梗死体积=梗死的最大长径X宽径X梗死层面数×层厚×π/6,与多时相CTA的侧支循环对照分析,评价多时相CTA侧支循环对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1、一般情况:41例中超急性期2例、急性期7例、亚急性期13例、慢性期19例。2、超急性期梗塞CT平扫阴性;急性期CT平扫与CTP发现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慢性期CT平扫与CTP显示病灶无差异(P0.05)。3、CTP对不同时期IP的诊断:超急性2/2例、急性期6/7例、亚急性期10/13例、慢性期13/19例。4、多时相CTA与DSA二级侧支循环显示一致:循环不良9/10例、一般18/19例、良好14/12例(P0.05)。表明DSA与CTA对二级侧支的显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5、多时相CTA对二级侧支循环显示的时相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多时相CTA较常规单期CTA能更好评价二级侧支循环。6、CTP各参数与DSA一级侧支循环完整性比较,两组间CBF、CBV、TTP、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CTP各参数与DSA二侧支循环的关系:CBV、CBF、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P0.05)。8、最终梗死体积、mRS评分的变化与多时相CTA二级侧支循环的关系:比较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一般、良好三组之间的最终梗死体积、mRS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者疗效好占83%(10/12),侧支循环不良疗效差占70%(7/10)。[结论]1、缺血性脑卒多模态CT检查能发现早期病灶确定诊断,通过CTP判断低灌注区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颅内外大血管否有狭窄、闭塞,并较准确评估病变区二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特别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2、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性脑卒的CT检查必须CT平扫加CTP。3、临床不同时期的缺血性脑卒中均存在缺血半暗带,超过治疗时间窗的患者仍然存在缺血半暗带。4、多时相CTA对评价缺血性脑卒二级侧支循环非常必要。多时相CTA能较准确评价的二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5、CTP可较准确间接评价一级侧支循环、二级侧支循环,但不能确定侧支循环的位置和程度。6、多时相CTA对的二级侧支循环代偿的评估与预后呈正相关。
【图文】:

参数图,操作步骤,灌注参数


R0I进行测量,并用镜面法测得2个连续层面的绝对灌注值,计算其均值(CBF、CBV、TTP、逡逑MTT),对灌注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到10个灌注参数和灌注图,根据研究仅选逡逑其中的4个。具体操作步骤见图1。逡逑时间-密度曲线(TDC):反映了器官组织内对比剂的浓度变化情况,间接反映组织逡逑血流灌注的变化。逡逑灌注参数及灌注图:可获得10个灌注参数及灌注图,本研宄主要选取其中的4个。逡逑血容量(cerebral邋blood邋volume,邋CBV):是指感兴趣区内包括毛细血管和大血逡逑管在内的血管床容积。逡逑脑血流量(cerebral邋blood邋flow,邋CBF):CBF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脑组织逡逑血管结构的血流量,包括动脉(大、中、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静脉窦。逡逑12逡逑

曲线,多时相,图像提取,静脉


1.5.2多时相CTA逡逑根据TDC曲线选取达到强化峰值的动脉早、中、晚期、静脉期早、中、晚期、毛逡逑细血管期等薄层灌注图像提取数据进行血管重组(图2),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逡逑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等,得到对比剂自动脉流入到静脉流出的动逡逑态CTA图像,即多时相CTA图像又称4D-CTA邋(图2)。逡逑观察分析的血管包括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双侧大脑中动脉M1-3段,双侧大脑前动逡逑脉A1-3段、双侧大脑后动脉P1-3段、基底动脉。脑内静脉及侧枝循环。逡逑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5]侧支循环建立共有三级途径:逡逑一级侧支循环为通过Willis环的血流代偿,,是最重要的代偿途径。逡逑二级侧支循环为通过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及其它相对较小的侧支与侧支吻合支逡逑之间实现的血流代偿。逡逑三级侧支循环属于新生血管,多在缺血后一段时间才形成。逡逑本研宄评价的是一、二级侧支循环。逡逑1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R8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泽迎;程留慧;张保朋;周舟;黄婷婷;王亚洲;王道清;;双源CT在脑卒中再灌注治疗侧支循环形成中的诊断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26期

2 廖翠芳;钟维章;;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新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年07期

3 李桥;何慧瑾;;“一站式”CT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年06期

4 黄光坚;钟维章;陈渊;范秉林;肖继东;李燕华;吴永钧;;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年01期

5 丁笑笑;石进;马潞娜;;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力的评估[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6 林景兴;梁立华;;脑CT灌注成像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4年03期

7 雷晶;周君;马建华;张小宁;;83例脑动脉闭塞与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30期

8 黄家星;林文华;刘丽萍;濮月华;谭泽峰;徐安定;;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4期

9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年01期

10 王媛;贾建平;孙永馨;;CT血管造影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晓杰;同步辐射脑血管造影在啮齿类动物卒中模型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海洋;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对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观察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李强;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支架治疗前后的颅脑CTA和CTP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磊;CT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杨帆;全脑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5 王洪坤;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表现与侧枝循环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D];青岛大学;2013年

6 卢晓丹;双源CT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梅;颈内动脉闭塞性血管病的临床分析及侧枝循环的DSA评价[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9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09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