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支架取栓术后的延长造影剂增强:来自ACTUAL登记研究目的:在接受可回收支架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Computer Tomography,NECT)上脑实质内造影剂增强是常见的影像学征象。血管内治疗术后第一个24小时内的造影剂增强常被认为对于患者临床预后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然而,对于超过术后24小时的延长造影剂增强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术后NECT脑实质内延长造影剂增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项研究的数据来自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登记治疗(Treatment for 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Registry,ACTUAL)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的注册登记研究,连续纳入中国21家卒中中心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患者。我们纳入所有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分析这些患者术后初次(24-48小时)与二次(48-72小时)的头颅NECT随访影像,比较存在脑实质延长造影剂增强和无脑实质延长造影剂增强患者的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可回收支架术后NECT上延长造影增强对于患者90天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有632例患者接受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经术后初次头颅NECT随访发现脑实质高密度征发生率为56.8%(359/632);经二次随访头颅NECT明确,脑实质内延长造影剂增强的发生率为15.6%(46/359)。最终46例表现为延长造影剂增强的患者与273例无延长造影剂增强的患者纳入分析比较。单因素分析发现,延长造影剂增强组患者有更高的中性粒细胞比值(中位数0.86 vs 0.81;P= 0.002),更高的国际化标准比值(中位数1.11 vs 1.03;P = 0.017),无延长造影增强的患者较延长造影剂增强患者的90天良好预后更多(P = 0.02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延长造影增强不是支架取栓患者90天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较高的中性粒细胞比值(0.83)是患者90天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回收支架取栓术后72小时内消退的延长造影剂增强,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90天功能结局没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机械取栓“成功”再灌注的前循环卒中患者的转归:TICI3级与TICI2b级比较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再灌注级别为TICI 2b级与TICI 3级的患者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入住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发病6小时内实施机械取栓术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依据取栓后即时DSA造影血流再灌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将患者分为基本完全再灌注的TICI 2b组和完全再灌注的TICI 3组,比较两组的预后差异(定义3个月mRS0~2分为转归良好,mRS2分为转归不良)。结果:共纳入患者83例,其中再灌注级别为TICI 2b级患者38例,TICI 3级患者45例。TICI 3组转归良好的比例显著高于TICI 2b组(68.9%vs 47.4%;X2=3.946,P=0.047)。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基线收缩压、三酰甘油、静脉溶栓、ASTIN/SIR侧支循环分级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灌注TICI 3级是前循环机械取栓患者3个月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 3.759,CI 1.098~12.871;P = 0.035),此外,基线 NIHSS 评分(OR 0.820,CI 0.715~0.941:P = 0.005)、空腹血糖(OR 0.610,CI0.410~0.906:P=0.014)是患者3个月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灌注级别TICI 3级的患者具有更好的3个月预后。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3.3
【文章目录】: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支架取栓术后的延长造影剂增强:来自ACTUAL登记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机械取栓“成功”再灌注的前循环卒中患者的转归:TICI 3级与TICI 2b级比较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高密度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文章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岩;刘晶;隋凤湖;张伟;李冬梅;陈迎;;颅底前循环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02期
2 李树国;;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2017年06期
3 阚丽丽;王妮妮;徐莉;;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缺血性前循环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年15期
4 葛婷婷;徐文安;曹树刚;王建;夏明武;;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与病因的关系[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年03期
5 柴凤良;高淑兰;肖爱玲;朱艳蕾;;依达拉奉治疗首次发病的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2例观察[J];中外医疗;2011年25期
6 李少梅;林耀波;;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09年12期
7 刁剑霞;高政;;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1期
8 赵迪;张保朝;殷洁;;大脑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分辨率磁共振形态学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9 曹奕波;那世杰;黄玉杰;;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34期
10 刘春岭;白宏英;李昕;刘海涛;郭耀强;;丁苯酞对60例部分前循环闭塞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怀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优化血管内治疗策略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利;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影像学表现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孔伟;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比较[D];青岛大学;2012年
3 张辉;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与临床表现及多元化评估[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陈海珠;前循环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5 赵迪;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大脑前循环TIA的颅内动脉形态学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7年
6 蔡新;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表现对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意义[D];浙江大学;2014年
7 陈风;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8 窦连伟;血管内治疗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104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9 张辉建;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姚德斌;前循环梗死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863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6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