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形态学特征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07:10

  本文关键词: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形态学特征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即(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ease,ICVD),是各种原因引发的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一组疾病,它包括:慢性脑供血不足,缺血导致的白质疏松或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萎缩,是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临床根据病程进展将该病分为三期:早期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期,中期为TIA和脑梗死,晚期为脑梗死后遗症和复发梗死期。该病早期起病隐匿,症状轻微且无特异性,缺乏诊断金标准,故容易被忽视。CTP是一种可定量反映组织器官血流情况的功能性显像,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它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脑组织的功能状态。脑血管CTA则可以较清晰的显示血管的形态并可进行定量测量。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反应ICVD患者的血管形态和脑血流情况。第一部分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正常人血管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早期ICVD患者与正常人脑血管形态学的差异,为临床ICVD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的依据。材料与方法2013.10-2014.10月间同时在我院行头/头颈部CTA联合头部CTP检查的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5名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行头/头颈CTA检查的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在CTA血管图像上进行测量,获得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和椎动脉颅内段的迂曲数、迂曲指数、血管管径,分析各血管参数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结果1大脑中动脉M1段迂曲数、迂曲指数与起始处管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750±0.710和0.250±0.473(p=0.001),1.119±0.167和1.08±07102(p=0.142),3.400±0.658和2.832±0.342(p=0.001)。2椎动脉颅内段迂曲数、迂曲指数与起始处管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216±0.702和0.4334-0.563(p=0.001),1.139±0.115和1.122±0.220(p=0.574),3.954±0.754和3.565±0.602(p=0.004)。3实验组及对照组大脑中动脉M1段及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参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正常对照组,ICVD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和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形态学多表现为管径增粗,迂曲数增多;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M1段及椎动脉颅内段各血管参数左右侧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形态学特征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早期ICVD大脑中动脉M1段与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形态学改变与CTP参数的相关性,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第一部分的25例ICVD患者。血管参数测量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CTP参数测量方法:根据脑血管供血区域图,选择大脑中动脉M1段和椎动脉颅内段主要供应脑组织区,测量灌注参数:CBF、CBV、MTT、Tmax和T1]P。对血管参数和相应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各血管参数作为分组依据,对组间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无差异性。结果1、大脑中动脉M1段迂曲指数与其供血区域CEF、CBV、MTT、 TTP、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p =0.881) ,-0.129(p=0.361) ,-0.242(p =0.084) , 0.117(p =0.409),-0.208 ip =0.139);管径与其供血区域CBF、CBV、MTT、TTP、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058 (p=0.685),0.213(p =0.130),0.222 (p =0.113) , -0.081(p=0.567) , 0.243(p =0.082);迂曲数与其供血区域CBF、CBV、MTT、TTP、 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043 (p=0.764) , -0.204(p =0.146) , -0.185 (p=0.189) -0.053(p =0.707), -0.118 (p =0.406)。椎动脉颅内段迂曲指数与其供血区域CBF、CBV、MTT、TTP、 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103(p =0.470),0.051(p =0.719) ,0.015 (p=0.917) , -0.065(p =0.646) , -0.083(p =0.558) ;管径与其供血区域CBF、CBV、MTI、TTP、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p =0.884),-0.100 (p =0.482), -0.145(p =0.306) ,0.034(p =0.808) , -0.228 (p=0.104) ;迂曲数与其供血区域CBF、CBV、MTT、TIP、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032(p =0.824) ,-0.202(p =0.151) , -0.056(p =0.691) ,-0.141(p =0.320) ,-0.127(p =0.371) 。2、 根据血管迂曲数将灌注参数分为两组,大脑中动脉M1段迂曲数为0个的为组A,迂曲数为1个或2个的为组B,两组CBF、CBV、MTT、TTP、Tmax分别为:20.75±5.54和20.89±4.91(p=0.934),1.98±0.42和1.91±0.29(p=0.469),8.45±1.76和7.84±1.31(p=0.185),10.96±1.81和10.35±2.94(p=0.450),4.49±0.91和4.08±1.12(p=0.193);椎动脉颅内段迂曲数为0个或一个的为组A,迂曲数为2个或3个的为组B,两组CBF、CBV, MTT、TTP、Tmax分别为:16.56±6.07和16.13±5.41(p=0.792),1.96±0.59和1.71±0.40(p=0.075),9.76±2.32和8.81±1.77(p=0.073),12.11±1.50和11.11±2.01(p=0.073),5.10±1.45和4.44±1.37(p=0.109)。根据迂曲指数的中位数(大脑中动脉为1.051,椎动脉颅内段为1.101)将灌注参数分为A、B两组,大脑中动脉两组CBF、CBV、MTT、 TTP、Tmax分别为:20.94±4.82和20.76±5.30(p=0.898),2.01±0.36和1.88±0.29(p=0.152),8.39±1.68和7.84±1.43 (p=0.205),10.67±2.05和10.62±2.95(p=0.941),4.36±1.12和4.17±1.01(p=0.521);椎动脉两组CBF、CBV、MTT、TTP、Tmax分别为:15.86±5.42和16.95±6.19 (p=0.502),1.82±0.53和1.91±0.55(p=0.527),9.37±1.91和9.39±2.46(p=0.965),12.02±1.66和11.46±1.83(p=0.247),5.12±1.04和4.60±1.74(p=0.197)。根据管径的中位数值(大脑中动脉M1段为3.45mm,椎动脉颅内段为3.95mm)将灌注参数分为A、B两组,大脑中动脉两组CBF、CBV、 MTT、TTP、Tmax分别为:21.41±0.28和20.36±0.78(p=0.440),1.92±0.30和1.97±0.36(p=0.561),7.74±1.67和8.50±1.39(p=0.080),10.31±1.98和10.97±1.95(p=0.450),3.93±0.26和4.23+0.48(p=0.093);椎动脉两组CBF、CBV、MTT、TTP、Tmax分别为:16.70±5.49和16.11±6.17(p=0.716),1.97±0.49和1.77±0.58(p=0.185),9.86±2.39和8.89±1.87(p=0.110),11.72±1.78和11.764±1.77(p=0.945),5.144±1.57和1.58±1.27(p=0.170)。结论1大脑中动脉M1段和椎动脉颅内段的血管迂曲数、迂曲指数、起始处管径与灌注参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2以大脑中动脉M1段和椎动脉颅内段的血管迂曲数、迂曲指数、起始处管径的中位数作为分组依据,两组间脑组织组灌注参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 CT脑血管造影 血管形态特征 CT脑灌注成像 CT脑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12
  • 英文摘要12-19
  • 前言19-21
  • 参考文献20-21
  • 第一部分 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正常人血管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21-28
  • 1 资料与方法21-23
  • 2 结果23-27
  • 3 讨论27-28
  • 4 小结28
  • 第二部分 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形态学特征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研究28-35
  • 1 资料与方法28-30
  • 2 结果30-32
  • 3 讨论32-34
  • 4 小结34-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图38-48
  • 文献综述48-56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57
  • 参加学术会议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春,刘国荣,莉娜,曹英,周彦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病关系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6期

2 李益华,张荣生,陈金稷,肖功秉;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03期

3 北大医院健康教育科;脑血管病[J];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01期

4 刘民慧;健脑生髓汤治疗脑血管病50例[J];中医药信息;2000年02期

5 王书香,黄黛,刘金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发病时间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3期

6 韩恩吉,陈瑞冬,董衍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1~1999年脑血管病住院病人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7 ;缺血性脑血管病应早期干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赵玉霞;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J];石河子科技;2001年02期

9 范晓兰,和书玲;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10 徐沛华;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吉万霞;信宏;刘跃明;;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性与措施[A];吉林省预防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3 左英;白雪;;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慈书平;高义;张希龙;茅建华;赵宁志;倪竞全;沈翔;丁敏;徐新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血管病关系20年随访研究[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李小艳;;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t$;王海霞;;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7 ;第十三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大会议程[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8 张渌川;吴学君;秦晓波;;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临床分析[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9 范凌;李文媛;;紫外线血液幅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赵春华;;中药导入合超声扫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忠良;不要忽视脑血管病征兆[N];科技日报;2012年

2 彭雪征 莫鹏;开创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篇章[N];中国医药报;2014年

3 未雨;你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吗[N];北京科技报;2000年

4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刘明;冬季留神脑血管病[N];北京日报;2000年

5 张洪军;定期输液并不能预防脑血管病[N];河北日报;2004年

6 健康时报记者韩林涛特约记者 褚晓明;脑血管病发作4征兆[N];健康时报;2005年

7 ;脑血管病预防小知识[N];天津日报;2004年

8 樊永平;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的创新思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朱丽丽;您容易患脑血管病吗[N];健康报;2006年

10 朱丽丽 ;进入数九天脑血管病骤增三成[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宝娟;脑血管病后的康复训练现况和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洪涛;中国人群宫内发育迟缓与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3 王斌;缺血性脑血管病个体化治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于丽天;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5 张乐;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李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7 刘波;脑血管病的血管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8 崔明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晓波;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贺颖;五个缺血性脑血管病候选基因的SNP分析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乾;神经电生理监测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及预后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2 王兴煌;观察CKD3~5期患者脑血管功能改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艾田妹;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劭凝;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田p

本文编号:289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9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4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