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脑梗死后Eph A2及Aβ的变化规律以及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其的干预作用,探讨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脑梗死模型组(n=120)、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n=120)。各组按照再灌注后1d、2d、3d、4d、5d分为5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轮流夹闭双下肢股动脉主干,2min缺血/2min再灌注,各5个周期,连续5天进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比较各组大鼠右侧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以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Eph A2、Aβ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再灌注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点脑组织梗死体积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d,单纯再灌注组梗死体积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几乎相等,从2d~5d,单纯再灌注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脑梗死体积最大值高于前者。3d~5d,两组梗死体积较前均无明显变化。2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再灌注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脑组织含水量均较高(P0.05)。从2d~5d,单纯再灌注各时间组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P0.05),且虽然两者都是2d达到脑水肿高峰,但最大含水量前者也高于后者;单纯再灌注脑组织含水量下降缓慢,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随着行肢体缺血后处理次数的增多而逐渐下降。3单纯再灌注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均比假手术组脑组织EB含量高(P0.05)。从2d~5d,单纯再灌注各时间组脑组织EB含量均明显高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P0.05);两者EB含量都是2d达到高峰,但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EB含量最大值低于单纯再灌注组;单纯再灌注脑组织EB含量下降速率明显低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4单纯再灌注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大鼠脑梗死周围区域的Eph A2的阳性细胞数均比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与单纯再灌注组各时间点比较,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Eph A2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较低(P0.05)。单纯再灌注组于1d时Eph A2就开始增多,2d达高峰,3d出现下降;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变化趋势相同,但高峰值明显低于前者,且下降速率明显快于前者。5单纯再灌注和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各时间组大鼠脑梗死周围区域的Aβ的阳性细胞数均比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与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各时间点比较,单纯再灌注组Aβ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较高(P0.05)。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组与单纯再灌注组Aβ均在1d就开始增多,2d达高峰,但高峰值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且下降速率明显后者低于前者。结论1大鼠急性脑梗死后,梗死灶周围Eph A2及Aβ的表达增多;2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抑制大鼠脑梗死体积扩大,减轻脑梗死后脑水肿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ph A2及Aβ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EphA2 Aβ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引言11-14
- 第1章 实验研究14-37
- 1.1 材料14-15
- 1.1.1 实验动物14
- 1.1.2 主要试剂14
- 1.1.3 主要仪器14-15
- 1.2 实验方法15-16
- 1.2.1 实验分组15
- 1.2.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15-16
- 1.2.3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实施方法16
- 1.2.4 尾静脉穿刺注射16
- 1.3 指标检测与方法16-19
- 1.3.1 脑梗死体积测定16-17
- 1.3.2 含水量测定17
- 1.3.3 伊文思蓝测定17-18
- 1.3.4 脑组织石蜡切片制作18
- 1.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8-19
- 1.4 统计学分析19
- 1.5 结果19-27
- 1.5.1 脑梗死体积比较19-21
- 1.5.2 脑组织含水量比较21-22
- 1.5.3 脑组织EB含量比较22-23
- 1.5.4 脑梗死周围区域EphA2阳性细胞数比较23-25
- 1.5.5 脑梗死周围区域Aβ阳性细胞数比较25-27
- 1.6 讨论27-31
- 1.6.1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的机制及实施方法27
- 1.6.2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与脑梗死周围区域27-28
- 1.6.3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与EphA228-29
- 1.6.4 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与Aβ29-31
- 1.7 不足与展望31-32
- 1.8 小结32
- 参考文献32-37
- 第2章 综述37-48
- 2.1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背景37
- 2.2 实验模型的复制37-38
- 2.3 脑缺血耐受的可能机制38-42
- 2.3.1 炎症38
- 2.3.2 抗凋亡38-39
- 2.3.3 JAK/STAT信号通路39
- 2.3.4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9-40
- 2.3.5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40
- 2.3.6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40-41
- 2.3.7 一氧化氮与一氧化氮合酶41
- 2.3.8 自噬41-42
- 2.3.9 蛋白激酶C42
- 2.4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展望42-43
- 2.5 肢体缺血后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43
- 参考文献43-48
- 结论48-49
- 致谢49-50
- 导师简介50-51
- 作者简介51-52
- 学位论文数据集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家俊;刘开祥;;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3年04期
2 张锦辉;郑琳琳;;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李富莹;孙立元;;远程缺血后处理:脑缺血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4年01期
4 万婧;王健;尹训涛;糜漫天;;2型糖尿病与痴呆亚型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4年31期
5 陶磊;唐燕华;;远处后适应的心肌保护机制及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2014年22期
6 唐红梅;张玉虎;王丽娟;;脑白质损害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3期
7 杨策策;肖世富;;修订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适用于中低收入国家吗?(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5年02期
8 章军建;吕东蔚;;血管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防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年02期
9 薛芬芬;李浩;;肢体缺血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5年02期
10 Qiang Liu;Shengnian Zhou;Yaodong Wang;Fang Qi;Yuan Song;Siwei Long;;A feasible strategy fo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4年1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常莉莎;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TLR4介导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2 刘强;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义明;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内Nogo-A及受体NgR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2 胡丙清;2型糖尿病对注意网络的影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蕾;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四周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曹金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对人体中心动脉压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刘建武;Caffeine诱导的高糖所致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GLUT4的表达与CaMK和HDAC5关系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6 贾京陶;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对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清肌钙蛋白-T及TNF-α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3年
7 王袁;联合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啶和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3年
8 刘军;体温控制对STBI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脑IRI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9 莫雪莹;NF-κB、TNF-α和小胶质细胞在无创肢体缺血后处理脑保护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3年
10 武敏;ERK1/2在不同年龄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后适应中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延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9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