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16 11:1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诊断和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发展,探讨SAH后CVS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为确定手术时机及指导临床干预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一科早期手术治疗(发病后72小时内)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男女比例1:1.31,年龄在39-64周岁之间,平均年龄48.00±6.30岁。60例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28例,颈内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16例,其它:4例;改良Fisher分级1级:16例,2级:20例,3级:15例,4级:9例;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3例,Ⅴ级:1例。采用德国生产DWL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者手术前、术后第1日、第3-5日、第7-10日、第12-14日不同时间MCA、ICA1、ACA1、PCA及eICA的平均血流速度,进一步计算出LI=(MCA/eICA),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将患者的TCD检测资料与SAH程度(改良Fisher分级)、发病后的意识状况(Hunt-Hess分级...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基本资料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临床分级标准
2.2.1 Hunt-Hess 分级标准
2.2.2 改良 Fisher 分级
2.2.3 GOS 评价结果和标准
2.3 分组
2.3.1 按 SAH 程度分组
2.3.2 按术前 Hunt-Hess 分级进行分组
2.3.3 按术后第 7-10 日 MCA 平均流速分组
2.3.4 按 LI 值分组
2.3.5 按患者出院时的治疗结果分组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全部病例 TCD 检测结果
3.2 计量资料的探索性分析
3.3 60 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段平均血流速度及 LI 值的变化趋势
3.4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改良 Fisher 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3.5 术前神经功能状态(Hunt-Hess 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3.6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与术后第 1 日脑血流变化情况
3.7 SAH 患者 MCA 平均血流速度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3.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与 CVS 程度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SAH 后发生 CVS 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流行病学调查
4.2 TCD 对 SAH 后 CVS 的诊断价值
4.3 患者 SAH 出血量与 CVS 的关系
4.4 患者神经功能状态(Hunt-Hess 分级)与 CVS 的关系
4.5 手术对 SAH 患者 CVS 程度的影响
4.6 脑血流速度与平均住院时间的关系
4.7 CVS 程度及 LI 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J]. 王业忠,刘祺,赵冬,姬云翔,雷霆,陈劲草. 临床外科杂志. 2008(08)
[2]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J].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08(05)
[3]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J]. 张良文,吴承远,朱树干.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06)
本文编号:298072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基本资料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临床分级标准
2.2.1 Hunt-Hess 分级标准
2.2.2 改良 Fisher 分级
2.2.3 GOS 评价结果和标准
2.3 分组
2.3.1 按 SAH 程度分组
2.3.2 按术前 Hunt-Hess 分级进行分组
2.3.3 按术后第 7-10 日 MCA 平均流速分组
2.3.4 按 LI 值分组
2.3.5 按患者出院时的治疗结果分组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全部病例 TCD 检测结果
3.2 计量资料的探索性分析
3.3 60 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段平均血流速度及 LI 值的变化趋势
3.4 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改良 Fisher 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3.5 术前神经功能状态(Hunt-Hess 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3.6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与术后第 1 日脑血流变化情况
3.7 SAH 患者 MCA 平均血流速度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3.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与 CVS 程度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SAH 后发生 CVS 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流行病学调查
4.2 TCD 对 SAH 后 CVS 的诊断价值
4.3 患者 SAH 出血量与 CVS 的关系
4.4 患者神经功能状态(Hunt-Hess 分级)与 CVS 的关系
4.5 手术对 SAH 患者 CVS 程度的影响
4.6 脑血流速度与平均住院时间的关系
4.7 CVS 程度及 LI 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J]. 王业忠,刘祺,赵冬,姬云翔,雷霆,陈劲草. 临床外科杂志. 2008(08)
[2]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J].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08(05)
[3]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J]. 张良文,吴承远,朱树干.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06)
本文编号:2980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9807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