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局灶性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1 14:05
  目的:前瞻性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放射冠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性帕金森发生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单侧单一放射冠脑梗死患者1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第4和第12周利用DTI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同时用简式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BI)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在发病的第12周,采用统一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症状患者的严重程度。结果:发病第1、第4和第12周远离梗死灶的同侧豆状核平均弥散量(MD)值逐渐增加(P<0.01),各向异性(FA)值无明显变化(P>0.05);病灶对侧各时点FA值及MD值无明显差异(P>0.05);同侧豆状核MD值增加的百分数与NIHSS评分减少的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694,P<0.01),与BI变化的百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 

【文章来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34(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I检测序列及扫描方法
    1.3 DTI图像和数据后处理及分析
    1.4 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组患者各时段临床评分及BI比较
    2.3 DTI参数比较
    2.4 DTI参数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纹状体梗死患者黑质弥散变化的弥散张量研究[J]. 秦超,梁志坚,郑金瓯,莫雪安,曾进胜,程道宾,李凯,叶伟,李胜愉,戴旖.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08)
[2]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及其意义[J]. 叶伟,江山,梁志坚,郑金瓯,王进,程道宾,李胜愉,戴旖,龙莉玲,曾进胜.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06)



本文编号:3092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092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