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脑梗死灶周胶质细胞及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脑梗死灶周胶质细胞及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脑梗死后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神经功能重建和康复是神经科学研究重点。目前研究认为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结构重建及神经功能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临床研究也发现电针治疗对神经康复治疗有较好效果。因此,本次研究通过观察电针治疗在不同时间点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变化及梗死灶周各类胶质细胞标记物表达的影响,进而讨论电针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是否与其可以调节星型胶质细胞(astrocyte,AS)、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a cell,OL)、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MG)增殖和活化有关。方法:选用2~3月龄、体重100~150g健康雄性SD大鼠,复制易卒中肾性高血压(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RHRSP)大鼠。双侧肾动脉狭窄形成术后每2周测量大鼠尾动脉血压1次,并记录其它相关生命体征。待RHRSP模型制备10周后,取平均血压≥180 mm Hg、体重400~450g,无神经缺损症状的RHRSP大鼠,采用电凝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M)组、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和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组,其中CI组及EA组RHRSP大鼠在10%水合氯醛(250 kgmg)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左侧颞部开颅,凝闭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复制MCAO模型;而SM组中大鼠造模操作过程同前,但不行MCA凝闭。参照Garcia评分表对大鼠脑梗死后1 d、3 d、5 d和7 d神经运动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TTC染色法观测和比较CI组及EA组大鼠在MCAO术后7 d、14 d、21 d、28 d时梗死灶体积变化;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和比较三组大鼠在上述实验时间点梗死灶及灶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复制119只RHRSP模型大鼠,RHRSP术后10周,其平均动脉血压为193.46±17.39 mm Hg。2.三组大鼠Garcia评分情况如下:SM组在各时间点均为满分(18分);MCAO术后,EA组和CI组中大鼠均呈现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并随时间逐渐改善,其中EA组中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CI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TTC染色显示:MCAO术后7 d、14 d、21 d时EA组中大鼠梗死灶体积显著小于CI组,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CAO术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类神经胶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生,在CI组及EA组梗死灶周GFAP及Iba1阳性标记细胞计数均高于SM组,其中EA组梗死灶周GFAP阳性细胞计数在上述4个时间点均低于CI组,7天时差异最显著(P0.05,P0.05),各个时间点EA组梗死灶周的Iba1阳性细胞计数较CI组减少,7天时差异最明显(P0.05,P0.05);MCAO术后梗死灶及梗死灶边缘MBP阳性表达减少、缺失,并随时间逐渐恢复正常,CI组及EA组在上述4个时间点MBP阳性表达均低于SM组,其中EA组MBP阳性表达情况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CI组,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P0.05)。结论:1.电针可以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并可显著减轻梗死灶体积。2.电针治疗可以抑制GFAP、Iba1阳性表达、促进MBP阳性表达,说明电针可以调节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水平,并且此机制可能与电针治疗改善神经功能康复有关。
【关键词】:脑卒中 电针 GFAP MBP Iba1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1-12
- 前言12-15
- 1 材料与方法15-22
- 1.1 实验动物15
-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15-16
- 1.3 动物模型制备16-17
- 1.4 动物分组17-18
- 1.5 电针治疗及神经功能评估18-19
- 1.6 TTC染色19
- 1.7 免疫组化19-21
- 1.8 统计学处理21-22
- 2 结果22-29
- 2.1 模型制作结果22
- 2.2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22-23
- 2.3 TTC染色结果23-24
- 2.4 免疫组化表达情况24-29
- 3 讨论29-35
- 3.1 动物模型选择29
- 3.2 电针治疗依据29-30
- 3.3 电针治疗对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30-31
- 3.4 电针对梗死灶周胶质细胞的影响31-35
- 4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1
- 附图41-43
- 综述43-53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54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54-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惠清,田玉旺,丁华野,黄晓南,邓永江;变色素2R水溶液显示神经髓鞘的新方法[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年02期
2 卢振和;高崇荣;;射频非神经毁损在临床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3 周中,宋知非;保留扩张囊对扩张延长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江苏医药;2004年08期
4 田玉旺,邢惠清,丁华野,邓永江,冷咏梅;桔黄G染色法在显示神经髓鞘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5 沈华,沈尊理,张佩华,张俊锋,贾万新,张兆锋,黄一雄;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11期
6 田玉旺;李琳;李丽;胡海;;坚牢绿-FCF染色法在显示神经髓鞘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7 郭瑞华,童淑兰,殷梅英;改良神经髓鞘的依来铬氰R染色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8 董万利,包仕尧,许丽珍,程庆璋,方琪,赵红茹;神经髓鞘及脱脂神经髓鞘诱导MS-TCL增殖反应比较[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年03期
9 陆振康;;格林—巴利综合征时抗周围神经髓鞘磷脂抗体与临床的相互关系[J];铁道医学;1987年01期
10 贺婕;曾小雁;康志新;丁俊丽;孙志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华;沈尊理;张佩华;张俊锋;贾万新;张兆锋;黄一雄;;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的实验研究[A];中国组织工程、干细胞与神经再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德英;李成仁;;大鼠脊髓L4节段全横断损伤后坐骨神经髓鞘的形态学观察[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燕;周围神经不等径小间隙动脉套接吻合后再生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邓晖;IL-12、TNF-α及其受体在AIDP、AMAN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学晓;心脏营养素-1(Cardiotrophin-1)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王晓科;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脊液及血清蛋白标志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文栋;电针对脑梗死灶周胶质细胞及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张银龙;小间隙神经吻合方法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震;神经碎片联合NT-3修复陈旧性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4 陈维军;53例老年GBS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涛;金纳多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7年
6 姚晓萍;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特点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7 郝虎萍;复合FK506组织工程神经支架修复周围神经长节段缺损有效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8 崔e
本文编号:321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2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