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循环单支动脉病变所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5 05:46
目的:通过对前循环脑梗塞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观察,对脑梗塞进行病变类型的影像学分类,观察DWI序列梗死灶在相应供血动脉区的不同分布,从而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对入选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从而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影像学改变来对脑梗塞的可能发病机制,预后进行评估,进而达到临床对脑梗塞全面认识并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头颅核磁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选择脑梗塞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前循环供血区,包括颈内动脉供血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同时相应的供血动脉存在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将DWI类型分成9种病变类型。首先分为单发性梗塞和多发性梗塞。前者包括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塞、大区域性梗塞和分水岭区梗塞;后者包括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皮层梗塞、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十分水岭梗塞、皮层梗塞+分水岭梗塞、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皮层梗塞+分水岭梗塞以及皮层梗塞+皮层梗塞。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中度、重度狭窄以及闭塞时相应供血区域梗塞灶的类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对梗塞的体积进行计算,1个月后对入选患者通过门...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选择
1.1.2 患者排除
1.2 方法
1.2.1 知情
1.2.2 常规检查
1.2.3 影像学检查
1.2.4 MRA狭窄率的计算
1.2.5 脑梗塞病变部位类型的确定
1.2.6 祌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1.2.7 预后评估
1.2.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
2.2 前循环不同血管病变梗塞灶的分布模式比较
2.3 前循环各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与梗塞灶分布比较:
2.4 DWI显示的梗塞类型的体积与预后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43973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选择
1.1.2 患者排除
1.2 方法
1.2.1 知情
1.2.2 常规检查
1.2.3 影像学检查
1.2.4 MRA狭窄率的计算
1.2.5 脑梗塞病变部位类型的确定
1.2.6 祌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1.2.7 预后评估
1.2.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
2.2 前循环不同血管病变梗塞灶的分布模式比较
2.3 前循环各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与梗塞灶分布比较:
2.4 DWI显示的梗塞类型的体积与预后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43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3439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