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及抗血小板药物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转归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29 12:18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和阿司匹林(PSA)三药联合使用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转归的影响,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转化规律,以及针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病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存在不稳定斑块,接受药物治疗并于治疗后3、6、12个月于我院复查的患者,共199例。其中,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和阿司匹林(PSA)三联药物治疗的患者52例(PSA组),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SA)药物治疗患者50例(SA组),规律口服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患者55例(A组),未用药或仅不规律口服阿司匹林患者42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均来我院行心电图及血生化检查,并采用Toshiba 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如下检查:(1)测量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所在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评估此处管腔的狭窄程度;(2)应用多普勒超声...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动脉及斑块影像(a:颈动脉斑块所在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50cm/s、舒张末期流速为36.2cm/s,管腔狭窄程度为中度狭窄;b:不稳定斑块最长径线为19.7mm,最大厚度为3.64mm,斑块面积为72.49mm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机制研究进展[J]. 张智鑫,王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0)
[2]PSA三联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李仲光,刘晓亮,李世芳,张冀燕,闫振,鲁丽平,唐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01)
[3]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 管慧,李军成,冯念斌,袁文斌.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9(01)
[4]三维超声灰阶中位数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J]. 王秀玲,张敏郁,丁桂春,汪洪斌,王建华.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01)
[5]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点[J]. 陈蓓蕾,李军,李晓波,蒋记心,顾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07)
[6]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 任力杰,李维平,韩漫夫,胡诗雨.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05)
[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J]. 杜临强,王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4)
[8]基于CT影像的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特性分析[J]. 张耀楠,李艳,康雁.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9]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J]. 李滢滢. 中国医药科学. 2013(23)
[10]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J]. 温学红,肖继,杨龙艳,李泽民,刘娜. 医学综述. 2012(04)
硕士论文
[1]三维超声结合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治疗效果分析[D]. 刘畅.河北医科大学 2019
[2]高分辨核磁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评价的临床研究[D]. 王衍皓.吉林大学 2017
[3]三维超声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D]. 汪洪斌.大连医科大学 2017
[4]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D]. 梁萍.重庆医科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7064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动脉及斑块影像(a:颈动脉斑块所在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50cm/s、舒张末期流速为36.2cm/s,管腔狭窄程度为中度狭窄;b:不稳定斑块最长径线为19.7mm,最大厚度为3.64mm,斑块面积为72.49mm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机制研究进展[J]. 张智鑫,王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0)
[2]PSA三联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李仲光,刘晓亮,李世芳,张冀燕,闫振,鲁丽平,唐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01)
[3]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 管慧,李军成,冯念斌,袁文斌.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9(01)
[4]三维超声灰阶中位数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J]. 王秀玲,张敏郁,丁桂春,汪洪斌,王建华.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01)
[5]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点[J]. 陈蓓蕾,李军,李晓波,蒋记心,顾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07)
[6]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 任力杰,李维平,韩漫夫,胡诗雨.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05)
[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J]. 杜临强,王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4)
[8]基于CT影像的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特性分析[J]. 张耀楠,李艳,康雁.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9]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J]. 李滢滢. 中国医药科学. 2013(23)
[10]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J]. 温学红,肖继,杨龙艳,李泽民,刘娜. 医学综述. 2012(04)
硕士论文
[1]三维超声结合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治疗效果分析[D]. 刘畅.河北医科大学 2019
[2]高分辨核磁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评价的临床研究[D]. 王衍皓.吉林大学 2017
[3]三维超声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D]. 汪洪斌.大连医科大学 2017
[4]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D]. 梁萍.重庆医科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70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3706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