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21-08-30 02:54
目的探讨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孝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卒中严重程度、梗死部位及分布模式。按照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RLS组和无RLS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分为单病灶组和多病灶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与梗死模式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8例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男性37例(54.4%),年龄(47.63±6.57)岁(范围31~59岁)。30例(44.1%)存在RLS,其中轻度分流22例(73.3%),重度分流8例(26.7%)。RLS组男性、皮质-皮质下梗死及多供血区病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RLS组;而三酰甘油、体重指数以及皮质下梗死和单血管供血区单个病变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无RLS组(P均<0.05)。多病灶组前循环+后循环梗死、皮质-皮质下梗死以及伴有RLS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病灶组,而皮质下梗死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病灶组(P均<0.05)。多变量lo...
【文章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28(08)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 苏菁菁,徐运,李敬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04)
[2]伴与不伴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J]. 刘慧勤,刘琳,梅文丽,王聪,张杰文,黄月.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33)
[3]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J]. 宋波,王蕾,高励,李进民,代承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 (03)
[4]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比较[J]. 朱双根,陈红兵,唐舒锦,尚文锦,张爱武,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2)
本文编号:3371917
【文章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28(08)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 苏菁菁,徐运,李敬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04)
[2]伴与不伴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J]. 刘慧勤,刘琳,梅文丽,王聪,张杰文,黄月.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33)
[3]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J]. 宋波,王蕾,高励,李进民,代承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 (03)
[4]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比较[J]. 朱双根,陈红兵,唐舒锦,尚文锦,张爱武,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2)
本文编号:3371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3719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