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特点及预防性治疗价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特点及预防性治疗价值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原发性头痛综合征,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偏头痛患者出现持续数秒至数天的发作性眩晕伴或不伴耳蜗症状,并且采用偏头痛急性和预防性药物治疗能控制其发作。其曾用名包括“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功能障碍”和“偏头痛性眩晕”。VM约占头晕专科门诊疾病谱的7%,是导致反复眩晕发作的第二常见病因,仅次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2013年,国际头痛协会(IHS)发布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标准第三版试行版(ICHD-Ⅲ beta)首次纳入了VM的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较Neuhauser等的标准而言,细化了前庭症状的分类并规定了前庭症状的发作时间及偏头痛亚型。但据国外报道,高达30-50%的患者并不满足VM诊断标准中的前庭症状发作时间,即5分钟至72小时。目前关于ICHD-Ⅲ beta版中VM的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临床诊断仍然有待商榷,此外中国尚缺乏关于VM预防性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神经内科头痛门诊中VM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对ICHD-Ⅲ beta中VM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步的临床实践测试,并探讨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价值。方法1.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VM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并对VM标准标准(ICHD-Ⅲ beta)进行临床实践测试分析。对所有VM患者进行神经耳科学标准化床旁检查,根据查体结果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纯音测听、双温测试、神经影像学检查、颈部X平片或颈核磁共振成像(MRI)、颅内动脉多普勒等。2.对每月发作次数1次的患者进行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托吡酯,阿米替林或氟桂利嗪)治疗。治疗1月后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的VM发作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总共67例VM患者入选(62名女性,平均年龄47.8±10.3岁)。偏头痛的平均起病年龄为32.2±11.5岁,眩晕的平均起病年龄为37.9±10.1岁。最常见的偏头痛亚型是无先兆性偏头痛(MO)(79%),其次是先兆性偏头痛(MA)(12%)和慢性偏头痛(CM)(9%)。眩晕类型以自发性眩晕为主(90%),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从数秒至数天不等,其中25%的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小于5分钟。在发作时间小于5分钟的患者中,75%患者为72小时内反复发作(每天≥5次)。36%的患者在发作期或间期伴有听力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自发性、位置性和视动性眼震。4例(6%)患者表现为水平凝视性眼震。47例(70%)患者的水平追踪曲线为Ⅰ-Ⅱ型曲线,11例(30%)患者为Ⅲ型曲线。1(2%)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扫视欠射。双耳PTA结果显示有4例(6%)患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均为双侧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并以高音频下降为主。所有患者的双温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UCP。2.6例(9%)患者由于每月发作次数1天,因此仅接受了生活方式调整治疗,另外61例患者进行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在治疗1月后的随访期内,有13例(21%,13/61)脱失,在剩下的48例患者中,37例(77%)患者的发作有显著缓解,即中重度头痛或眩晕天数减少50%,7例(15%)患者为部分缓解以及4例(8%)患者无明显改善。结论VM是一种与偏头痛密切相关的原发性头痛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持续数秒至数天,伴有偏头痛样症状(如偏头痛样头痛、畏光和畏声)的眩晕发作。VM的发病年龄集中于30-40岁之间,并以女性患者为主。我国神经内科头痛门诊中VM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国外的报道相似,但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的比例较国外低。ICHD-Ⅲ beta中关于VM前庭症状的分类具有临床和科研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CM也可为VM患者中的一种偏头痛亚类。另外在临床诊断短暂眩晕发作患者时,可把72h发作期以及每日至少5次眩晕发作作为VM的一个鉴别点。尽管约有三分之一的VM患者伴发耳蜗症状,但是电测听结果显示其感音神经性耳聋为轻度对称性,因此患者出现耳蜗症状并不能作为排除VM的依据。最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可减少VM患者中重度头痛或眩晕发作天数。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 临床特征 预防性治疗 ICHD-Ⅲ beta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7.2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前言14-15
- 1 对象与方法15-18
- 2 结果18-27
- 3 讨论27-30
-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4
- 文献综述34-44
- 参考文献39-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辉;;疑诊为风湿热的患者需要预防性治疗吗?[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儿科学分册);1974年03期
2 苏长海,滕锡衡;热惊厥的预防性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1990年05期
3 尹虹,黎晓新;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J];眼科研究;1998年01期
4 孙哲琦;;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预防性治疗观察[J];河北医学;2006年08期
5 梁加义,李荐忠;中学生考场境遇性焦虑障碍调查及预防性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02期
6 陈美娟;锂预防性治疗效应的预测[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4年02期
7 曹绪胜,彭晓燕;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其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6期
8 韩俊庆;俞新爽;丁晓;王媛媛;王巍巍;陈正;张昊;赵红莉;葛春兰;韩春燕;;中药预防性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8年04期
9 王玉春;;结核菌素强阳性预防性治疗短期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10期
10 戚广浩;马谢民;周长山;李长江;刘菲;;北京市通州区大学新生预防性治疗结核病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姚嵩;史四九;张泽坤;;安徽省HIV/AIDS患者异烟肼结核预防性治疗初步研究进展[A];2011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殷继国;何卫华;练组银;刘焰东;周佩林;萧爱清;刘凤仁;;艾滋病感染者结核感染的预防性治疗研究[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丁源;叶建君;熊昌富;周丽平;候双翼;李爱国;罗军民;杨成凤;王小靖;刘勋;;INH预防性治疗PPD试验阳性的HIV/AIDS患者的效果分析[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安燕生;;结核病感染的预防性治疗[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琰;张路;李彬;王麟鹏;;针刺预防性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6 潘东波;陈为安;麻瑞龙;;托吡酯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方莉;赵凌;蒋萃;杨洁;梁繁荣;;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临床试验设计探讨[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倪娜邋禹玲;预防性治疗效果好[N];家庭医生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田雅婷;“玻璃人”更需要预防性治疗[N];光明日报;2013年
3 郑州大学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盛光耀;儿童血友病:预防性治疗最重要[N];河南科技报;2009年
4 记者 李燕京;漠视哮喘病现状堪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5 韩咏霞;警惕药物反弹性头痛[N];大众卫生报;2006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防中风要注意“小事情”[N];健康时报;2007年
7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 王凌航;警惕“要命”的乙肝再活动[N];健康报;2009年
8 上海交大医学院瑞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汤葳;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N];文汇报;2008年
9 州疾控中心 提供;预防结核病五大招[N];博尔塔拉报;2008年
10 江西省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 肖小灏;结核病成威胁老人的重要传染病[N];家庭医生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荣韶虹;考虑预防性治疗的肺结核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李栋正;河北省省会三级甲等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性治疗现状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雷淼;LNG-IUS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预防性治疗中的应用[D];遵义医学院;2014年
4 李甘;电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张艺馨;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特点及预防性治疗价值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别宗霖;不同深度针刺太阳穴预防性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特点及预防性治疗价值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4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