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12:17
  目的: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高,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为难治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去极化反跳可调控疼痛的神经回路,与神经元兴奋性相关。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G)区在痛觉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特点及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探索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调控疼痛的脊髓机理,为治疗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及科学依据。方法:选取4周龄雄性SD大鼠(N=66),体重为90100g,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N=22)、假手术组(N=22)和对照组(N=22)。用Von Frey触觉测痛仪测量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术前、术后3、7、10和14天以及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机械痛阈。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于术后15天制作离体脊髓切片后处死,对照组同期制作脊髓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三组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反应及其他电生理特性(n=102),模型组(n=34),假手术组(n=34),对照组(n=34),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阻断剂和T型钙(Cav3)通道阻断剂对去极...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研究


PSNL模型制备和疼痛行为学检测

纵切片,背角,制作流程,玻璃微电极


图 2.2 大鼠脊髓背角纵切片制作流程图2.5 电极的制备本实验选用硼硅酸盐薄壁玻璃微电极,内径为 1.12 mm,外径为 1.5mm,购自世界精密仪器商贸有限公司(WPI)。将玻璃微电极放入微电极拉制仪(P-

痛阈,术前,对照组


12图 3.1 模型组术前、术后 3、7、10 和 14 天机械痛阈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J]. 李凌超,张达颖,彭斯聪,吴静,蒋昌宇,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02)
[2]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现象的研究进展[J]. 李凌超,朱梦叶,张达颖,柳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07)
[3]疼痛新定义有助于诊疗感觉神经系统损伤[J]. 卢振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4)
[4]Characterization of Rebound Depolarization in Neurons of the Rat Medial Geniculate Body In Vitro[J]. Xin-Xing Wang,Yan Jin,Hui Sun,Chunlei Ma,Jinsheng Zhang,Ming Wang,Lin Chen.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6(01)
[5]老年慢性持续性疼痛的管理[J]. 周江华,邹川,董碧蓉.  现代临床医学. 2015(05)
[6]米诺环素抑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超极化激活电流[J]. 朱梦叶,刘娜娜,彭斯聪,李凌超,张达颖,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08)
[7]ICD-11慢性疼痛分类[J]. Treede RD,Rief W,Barke A,胡理,罗层,陈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07)
[8]芍药苷抑制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对急性缺氧的功能反应[J]. 任颖鸽,谭晓丽,陈静,张静,杜永平,张月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04)
[9]北京市朝阳区慢性疼痛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郑天源,侯进才,卢锦玲,高飞宇,杨玉红,郭辉,杨丽丽,李东岳,支满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06)
[10]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层神经元的“超极化反跳”现象[J]. 王佳楠,王文挺,段建红,胡三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11)



本文编号:3515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515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9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