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多发重度后循环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09 19:43
  目的:分析多发重度后循环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此类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临床数据。方法:收集多发重度后循环狭窄(后循环大血管狭窄≥70%或闭塞,且血管狭窄根数≥2根)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其与脑血管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人口统计学特征:本研究中男性比较常见,老年人占了一半以上;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2.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表现为肢体瘫痪。3.影像学特征:最常见的梗死部位是混合组,尤其以桥脑最多见。4.临床转归: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59.5%)。5.影响血管狭窄程度的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三组患者既往卒中病史比较有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这些自变量均与血管狭窄程度无相关性。6.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肢体瘫痪、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多发重度后循环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发病部位以混合组最常见,尤其是桥脑最多见;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最常见。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肢体瘫痪、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文章来源】: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多发重度后循环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为多发重度后循环Ⅰ级狭窄;B为多发重度后循环Ⅱ级狭窄;C、D为多发重度后循环Ⅲ级狭窄Fig.1AisthemultiplesevereposteriorcirculationgradeⅠstenosis;BisthemultiplesevereposteriorcirculationgradeⅡstenosis;Cand

体征,症状,患者,频率


图 2 入院时患者症状/体征频率(n=185)Fig.2 The frequency of patients’symptom/signs at admission(n=185)图 3.1 出入院 NIHSS 评分Fig.3.1.Admission and Discharge of NIHSS

体征,症状,患者,频率


图 2 入院时患者症状/体征频率(n=185)Fig.2 The frequency of patients’symptom/signs at admission(n=18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MRA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J]. 周围,许乙凯,陆敏茹,梁耀基,陈峰,胡秋根,刘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6(02)
[2]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后循环脑梗死[J]. 王雪,张春婷,贾庆霞,赵仁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01)
[3]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J]. 葛颂,沈飞飞,田臻,燕兰云,万琪.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06)
[4]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 樊新颖,李敏,马敏敏,刘德志,朱武生,贾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1)
[5]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J]. 凌志鹃,曹海涛,朱沂,龙江,党辉,李江,李勤,补娟,孙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05)
[6]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 胡培明.  河北医学. 2011(03)
[7]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TOAST分型特征[J]. 樊新颖,贾伟,李敏,马敏敏,刘德志,朱武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02)
[8]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郭义坤,施国文,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11)
[9]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 施国文,熊昕丽,林岩,耿介立,李焰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04)
[10]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J]. 贾伟华,周立春,田桂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04)



本文编号:3531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531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