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大麻素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05:07
目的:早期干扰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ylglycerol,2-AG)代谢,观察其对匹鲁卡品(pilocarpine, Pilo)致痫小鼠慢性自发性发作、行为学及组织学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①造模:健康雄性C57/BJ小鼠,少量多次腹腔注射匹鲁卡品诱发按修订后Racine法分级的4.5级以上无明显间歇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持续70分钟后腹腔注射地西泮终止发作,终止并存活视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2次/d),RHC-80267对照组(生理盐水,1次/d),JZL-184组(20mg/kg,2次/d),RHC-80267组(1.3m mol,1次/d),每组15只。RHC处理及对照组通过侧脑室注射给药,每次1μl;JZL处理及对照组按10ml/kg腹腔给药;空白对照组5只,给予腹腔等量生理盐水注射。SE终止后立即给药,连续给药7天;②造模前半小时开始视频脑电监测,每天12h,持续至自发性发作出现后30天,观察自发性发作形成的频率、比率、持续时间及发...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总体流程图
-26-图 2. 不同时间段小鼠皮层脑电图的表现。SE 1d、10d 和 40d,JZL1d、10d 和 40d,RHC 1d、10d 和 40d 分别表示模型组、JZL-184 组、RHC-80267 组在癫痫终止后的第 1 天、第 10 天及第 40 天的脑电图特征。除了关注脑电波发放的波幅幅度,结合视频监测结果,我们还统计分析了各组动物每周发作间期棘波的发放频率。所谓发作间期棘波,具有快(<200ms),高,尖的波形特点,波幅通常至少高于背景波两倍。它的特点是:尖锐如棘,波幅常在 80μV 以上,波宽 60ms 以内,上升支、下降支陡峭。单个棘波少见,多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多棘波出现。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各组棘波发放率均逐渐增大,且在 SE 终止后第 4 周达到高峰;而从 SE 终止后第 2 周开始,JZL 组棘波的发放率就较模型组高(P<0.05),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RHC 组从 SE 后第 4 周开始棘波的发放率较模型
图 3. 各组动物在不同时间段发作间期棘波的发放频率。性发作的形成 后第 10 天即有动物出现自发性发作(SRS),直至视频监测结束,模型组 B、JZL 组及 RHC 组小鼠形成 SRS 的数量为:11(100%)、10(90.1%)、11(100,经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RHC 组形成 SRS 的比率与发作时间均低于L 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 4-A 及 D);在每天 12h,持续 3监测过程中,各组动物每天产生 SRS 的频率差距较大,有的一天不见发天发作数次,最高可达 5 次,RHC 组 SRS 的发作频率较低,但与模型组统计学差异(P>0.05),而 JZL 组则表现出明显增高的发作频率,(P>0.05;各组发作等级均为 4.5-5 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 4-C)。
本文编号:3549873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总体流程图
-26-图 2. 不同时间段小鼠皮层脑电图的表现。SE 1d、10d 和 40d,JZL1d、10d 和 40d,RHC 1d、10d 和 40d 分别表示模型组、JZL-184 组、RHC-80267 组在癫痫终止后的第 1 天、第 10 天及第 40 天的脑电图特征。除了关注脑电波发放的波幅幅度,结合视频监测结果,我们还统计分析了各组动物每周发作间期棘波的发放频率。所谓发作间期棘波,具有快(<200ms),高,尖的波形特点,波幅通常至少高于背景波两倍。它的特点是:尖锐如棘,波幅常在 80μV 以上,波宽 60ms 以内,上升支、下降支陡峭。单个棘波少见,多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多棘波出现。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各组棘波发放率均逐渐增大,且在 SE 终止后第 4 周达到高峰;而从 SE 终止后第 2 周开始,JZL 组棘波的发放率就较模型组高(P<0.05),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RHC 组从 SE 后第 4 周开始棘波的发放率较模型
图 3. 各组动物在不同时间段发作间期棘波的发放频率。性发作的形成 后第 10 天即有动物出现自发性发作(SRS),直至视频监测结束,模型组 B、JZL 组及 RHC 组小鼠形成 SRS 的数量为:11(100%)、10(90.1%)、11(100,经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RHC 组形成 SRS 的比率与发作时间均低于L 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 4-A 及 D);在每天 12h,持续 3监测过程中,各组动物每天产生 SRS 的频率差距较大,有的一天不见发天发作数次,最高可达 5 次,RHC 组 SRS 的发作频率较低,但与模型组统计学差异(P>0.05),而 JZL 组则表现出明显增高的发作频率,(P>0.05;各组发作等级均为 4.5-5 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 4-C)。
本文编号:3549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5498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