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PAF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15 10:16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PAF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意义及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4例、常规治疗组23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48h,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8h后采用NIHSS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测定血浆PAF活性;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PAF活性1次。结果:1.亚低温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PAF水平均相对正常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2.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治疗前血浆PAF活性分别为169.5±13.04pg/ml,171.3±10.10pg/ml(p>0.05);治疗48小时后,亚低温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血浆PAF活性降至151.9±10.83pg/ml、163.7±12.7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8h后两组NIHSS评分别降至29.6±6.71、24.0...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縮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
1.2 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1.3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设计分组与治疗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3 标本的采集与测定
2.4 实验操作步骤
2.5 试剂与仪器
2.6 统计学方法与结果测定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PAF活性的变化
3.3 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组PAF活性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的关系
3.5 鼓膜温度的比较
3.6 副作用
第四章 讨论
4.1 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4.2 大面积脑梗死与PAF的关系
4.3 亚低温与PAF的关系
4.3.1 PAF与亚低温
4.3.2 Ca2+、PAF与业低温
4.4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
4.5 展望
4.5.1 亚低温与其他治疗措施的联合治疗
4.5.2 检测PAF活性水平的意义
4.5.3 PAF抑制剂
4.6 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缺血再灌注期实施亚低温与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的影响[J]. 梁成,晏红,施鑫鹤,葛朝明,蔡洪斌,刘志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18)
[2]亚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研究[J]. 司玲珍,刘捷,职慧苗. 中国临床研究. 2011(01)
[3]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8例的疗效观察[J]. 周坤,黄智武. 广西医学. 2010(11)
[4]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J]. 周建平,沈玉霞,殷葵,王琛,仇玉臣,王万相,邓建今. 右江医学. 2009(04)
[5]局部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满延政,柳四新. 中国医学工程. 2009(02)
[6]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 谷彩萍,刘士霞,郭龙枝. 医药论坛杂志. 2009(09)
[7]应用半导体制冷仪行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疗效观察[J]. 王金玲,李菲,刘真秀. 全科护理. 2008(36)
[8]血小板活化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双重活性及在新药开发中的价值[J]. 李娟,陈红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03)
[9]拜阿司匹灵对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4因子的影响[J]. 罗永杰,刘洁.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04)
[10]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AF、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J]. 白文婷,陈立杰.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5(02)
本文编号:3590442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縮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
1.2 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1.3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设计分组与治疗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3 标本的采集与测定
2.4 实验操作步骤
2.5 试剂与仪器
2.6 统计学方法与结果测定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PAF活性的变化
3.3 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组PAF活性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的关系
3.5 鼓膜温度的比较
3.6 副作用
第四章 讨论
4.1 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4.2 大面积脑梗死与PAF的关系
4.3 亚低温与PAF的关系
4.3.1 PAF与亚低温
4.3.2 Ca2+、PAF与业低温
4.4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
4.5 展望
4.5.1 亚低温与其他治疗措施的联合治疗
4.5.2 检测PAF活性水平的意义
4.5.3 PAF抑制剂
4.6 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缺血再灌注期实施亚低温与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的影响[J]. 梁成,晏红,施鑫鹤,葛朝明,蔡洪斌,刘志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18)
[2]亚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研究[J]. 司玲珍,刘捷,职慧苗. 中国临床研究. 2011(01)
[3]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8例的疗效观察[J]. 周坤,黄智武. 广西医学. 2010(11)
[4]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J]. 周建平,沈玉霞,殷葵,王琛,仇玉臣,王万相,邓建今. 右江医学. 2009(04)
[5]局部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满延政,柳四新. 中国医学工程. 2009(02)
[6]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 谷彩萍,刘士霞,郭龙枝. 医药论坛杂志. 2009(09)
[7]应用半导体制冷仪行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疗效观察[J]. 王金玲,李菲,刘真秀. 全科护理. 2008(36)
[8]血小板活化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双重活性及在新药开发中的价值[J]. 李娟,陈红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03)
[9]拜阿司匹灵对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4因子的影响[J]. 罗永杰,刘洁.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04)
[10]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AF、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J]. 白文婷,陈立杰.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5(02)
本文编号:3590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5904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