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联合全身抗凝治疗未成年脑静脉血栓形成一例报道
发布时间:2022-02-08 23:56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罕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低,为每年(1.5~2.5)/100万,临床以抗凝治疗为主,但对于多发脑静脉血栓、症状严重者单纯药物治疗起效较慢,预后不佳。本文报道1例未成年CVT患儿采用颈动脉注入尿激酶溶解皮质静脉血栓+导管抽栓+置管溶栓+全身抗凝治疗,起效快、效果良好,且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CVT的诊疗水平。
【文章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28(0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患儿入院时颅脑DSA结果
图2 患儿入院时颅脑DSA结果CVT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据报道中青年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生率为74%~90%[4-6],未成年人由于体内水分较多,因此高颅压症状更为明显[7]。因此对于以急性头痛起病,伴明显高颅压症状,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中青年患者应考虑CVT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该患儿于2018-12-12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显示上矢状窦、右侧横窦-乙状窦、直窦未见显影(见图2),皮质静脉充盈缺损,考虑脑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左侧横窦-乙状窦纤细。分别经双侧颈总动脉、右侧椎动脉共注入尿激酶10万U,因血栓负荷重,故应用导丝反复碎栓,中间导管抽栓,抽出许多暗红色血栓,抽栓后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血流增多、管腔较前通畅(见图3);后将微导管置入直窦,留置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2万U/h)。2018-12-14复查DSA:直窦血栓较前好转;遂将微导管调整置于上矢状窦中前部,继续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2万U/h)。2018-12-17复查DSA:上矢状窦血栓较前好转,但仍见充盈缺损;遂将微导管头端调整置于血栓位置,继续于上矢状窦内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2万U/h)。2018-12-18考虑患儿出血风险较高,故调整尿激酶1万U/h泵入。2018-12-19复查DSA:上矢状窦血栓大部分消失,血流通畅,窦汇及右侧横窦仍可见血栓;遂将微导管置于右侧横窦血栓内继续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5 000 U/h)。2018-12-21复查DSA:右侧横窦仍可见充盈缺损,继续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5 000 U/h)。2018-12-24复查DSA:横窦乙状窦和交界处轻度狭窄不光滑,血流通畅;撤出微导管。患儿于入院第2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4 100 U/次,2次/d,撤出微导管后加用华法林3.0 mg/次,1次/d,与低分子肝素钠重叠使用3 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0~3.0。同时给予患儿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促醒、抗生素预防颅内置管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入院第18天患儿头痛、视物模糊消失,但仍存在复视,院外继续口服营养神经、降颅压药物及华法林。2019年3月电话随访,患儿自述复视消失,已恢复正常学习、生活,服用华法林12个月未出现明显症状,遂停用华法林。2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研究[J]. 张秋灵,刘瑶,蒋敏,周祎,殷凯,王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04)
[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 孙辉,钱伟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10)
[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表现的临床分析[J]. 窦香君,罗国刚,袁兴运,张强,张丽芸,刘憬杰,张秋丽.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05)
[4]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 侯宝军,刘毅,李思颉,季泰令,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12)
[5]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J]. 罗望池,李贵福,李铁林,朱吉祥,尤劲松,马朝晖.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1(07)
[6]114例脑梗死伴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J]. 苏柱新,蓝少勇,姚转章.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 (04)
[7]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探讨[J]. 李生,李宝民,余新光,张远征,王君,曹向宇,李翀.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6(07)
本文编号:3615996
【文章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28(0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患儿入院时颅脑DSA结果
图2 患儿入院时颅脑DSA结果CVT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据报道中青年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生率为74%~90%[4-6],未成年人由于体内水分较多,因此高颅压症状更为明显[7]。因此对于以急性头痛起病,伴明显高颅压症状,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中青年患者应考虑CVT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该患儿于2018-12-12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显示上矢状窦、右侧横窦-乙状窦、直窦未见显影(见图2),皮质静脉充盈缺损,考虑脑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左侧横窦-乙状窦纤细。分别经双侧颈总动脉、右侧椎动脉共注入尿激酶10万U,因血栓负荷重,故应用导丝反复碎栓,中间导管抽栓,抽出许多暗红色血栓,抽栓后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血流增多、管腔较前通畅(见图3);后将微导管置入直窦,留置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2万U/h)。2018-12-14复查DSA:直窦血栓较前好转;遂将微导管调整置于上矢状窦中前部,继续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2万U/h)。2018-12-17复查DSA:上矢状窦血栓较前好转,但仍见充盈缺损;遂将微导管头端调整置于血栓位置,继续于上矢状窦内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2万U/h)。2018-12-18考虑患儿出血风险较高,故调整尿激酶1万U/h泵入。2018-12-19复查DSA:上矢状窦血栓大部分消失,血流通畅,窦汇及右侧横窦仍可见血栓;遂将微导管置于右侧横窦血栓内继续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5 000 U/h)。2018-12-21复查DSA:右侧横窦仍可见充盈缺损,继续置管溶栓,持续泵入尿激酶(5 000 U/h)。2018-12-24复查DSA:横窦乙状窦和交界处轻度狭窄不光滑,血流通畅;撤出微导管。患儿于入院第2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4 100 U/次,2次/d,撤出微导管后加用华法林3.0 mg/次,1次/d,与低分子肝素钠重叠使用3 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0~3.0。同时给予患儿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促醒、抗生素预防颅内置管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入院第18天患儿头痛、视物模糊消失,但仍存在复视,院外继续口服营养神经、降颅压药物及华法林。2019年3月电话随访,患儿自述复视消失,已恢复正常学习、生活,服用华法林12个月未出现明显症状,遂停用华法林。2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研究[J]. 张秋灵,刘瑶,蒋敏,周祎,殷凯,王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04)
[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 孙辉,钱伟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10)
[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表现的临床分析[J]. 窦香君,罗国刚,袁兴运,张强,张丽芸,刘憬杰,张秋丽.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05)
[4]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 侯宝军,刘毅,李思颉,季泰令,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12)
[5]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J]. 罗望池,李贵福,李铁林,朱吉祥,尤劲松,马朝晖.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1(07)
[6]114例脑梗死伴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J]. 苏柱新,蓝少勇,姚转章.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 (04)
[7]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探讨[J]. 李生,李宝民,余新光,张远征,王君,曹向宇,李翀.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6(07)
本文编号:3615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159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