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炎症机制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7-05-15 01:14
本文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炎症机制的初步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萎缩,累及肢体和头面部肌肉,少数可累及呼吸肌、心肌。血清肌酶可见不同程度增高;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等、变性、坏死和再生,部分可有炎细胞浸润。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机械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纤维化、凋亡等机制参与PMD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其具体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由于PMD的临床表现和常规肌肉病理缺乏特征性,部分病理可见炎细胞浸润,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十分相似,极易误诊,并给予不恰当的治疗。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方法检测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患者肌肉组织中浸润炎细胞的类型、分布及MHC-Ⅰ表达情况,总结临床和病理特点,初步探讨其炎症机制。以期为日后更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并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也对疾病的治疗、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为PMD的患者的肌肉标本36例,行常规肌肉病理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行肌营养不良相关抗体的IHC分型诊断。选取临床资料保存完整,诊断为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的肌肉标本作为实验对象,其中dystrophinopathy(DMD/BMD组)8例,dysferlinopathy(DYSF组)5例,总结其临床特征。选取诊断为IIM和肌肉病理检查正常的肌肉标本22例作为对照,包括多发性肌炎(PM组)7例、皮肌炎(DM组)7例,正常对照(CO组)8例。各组肌肉标本同时用抗CD4/8/20/68蛋白和抗MHC-Ⅰ5种单克隆抗体进行IHC,光镜下观察浸润炎细胞的类型、分布特点及MHC-Ⅰ的表达情况。1 36例PMD患者的常规病理结果光镜下,HE染色显示肌束衣和肌内衣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轻度或明显增生,血管结构基本正常。多数肌纤维排列疏松,大小不等,均可见萎缩肌纤维,多数可见肥大肌纤维,基本呈圆形外观。部分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吞噬,也可见肌再生、肌分裂和核内移,偶见镶边空泡。6例可见散在炎细胞浸润,主要位于肌间和血管周围。MGT染色仅5例可见不典型不整边红纤维。NADH和SDH染色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内氧化酶分布不均。NSE染色多数可见深染肌纤维。ACP染色显示少数可见小片状轻度酶活性增高。ORO和PAS染色多数可见不同程度的糖脂增多。ATP酶染色可见多数两型肌纤维基本呈镶嵌排列,大部分萎缩累及两型。2 36例PMD患者肌营养不良相关抗体IHC结果Dystrophin蛋白缺陷(完全或部分缺失)者14例;dysferlin蛋白缺陷者11例;α/β/γ/δ-sarcoglycan 4种蛋白至少有一种缺陷者9例。3 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患者的临床资料PMD临床分型众多,其中部分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肌肉病理可见炎细胞浸润,有时与IIM难以鉴别,仅总结以上两类的临床资料。3.1 Dystrophinopathy结合临床、病理结果诊断为dystrophinopathy者8例,其中DMD3例,BMD5例,均为男性,仅1例有家族史;平均发病年龄12.81岁;病程3个月~5年。6例以双下肢无力起病;1例以发现肌酶升高来诊,无明显肢体无力表现;1例以心慌胸闷首诊于心内科。7例查体可见肌肉无力表现,3例可见四肢近端肌肉萎缩,5例伴腓肠肌肥大。8例均可见血清肌酸激酶升高。6例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1例为混合性损害,1例未见明显异常。2例心电图和/或超声心动图异常。2例患者既往于外院曾考虑为“肌炎”,给予激素治疗。3.2 Dysferlinopathy结合临床、病理,5例符合dysferlinopathy诊断,男性3例,女性2例,均无明确家族史;平均发病年龄23岁,病程4.02年。4例以肌肉无力为主诉,1例以发现肌酶升高来诊。2例可见肌肉萎缩和肥大。5例血清肌酸激酶均可见升高;肌电图均提示肌源性损害。3例曾于外院行肌肉活检,诊断为“肌炎”,给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4炎细胞及MHC-Ⅰ的IHC结果4.1正常对照在CO组中,仅肌束膜、肌内膜的血管内可见炎细胞着色;仅血管内皮细胞可见MHC-Ⅰ表达。4.2 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在DMD/BMD组和DYSF组中,浸润的炎细胞呈散在或小灶性分布,主要位于间质组织,血管及变性、坏死、萎缩肌纤维周围区域;主要为巨噬细胞,CD4+T细胞较CD8+T细胞多见,未见明显B细胞浸润。两组均可见MHC-Ⅰ表达轻度上调(±~+),主要为伴炎细胞浸润区域的变性、坏死及萎缩肌纤维。4.3 IIMPM组和DM组均可见炎细胞浸润。在PM组中,炎细胞多位于肌间及坏死肌纤维周围,可见炎细胞围绕和浸润非坏死肌纤维;多为巨噬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少见,几乎未见B细胞浸润。在DM组中,炎细胞多位于束周萎缩区域、肌束膜及血管周围区域,主要为CD4+T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CD8+T细胞较少。两组中所有肌纤维膜上均可见MHC-Ⅰ表达(++~+++),部分肌纤维胞浆内及浸润的炎细胞也可见MHC-Ⅰ表达上调。结论:1 PM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常规肌肉病理缺乏特异性,仅依据临床和常规肌肉病理进行诊断存在局限性,需进一步行IHC。2利用肌营养不良相关抗体对拟诊PMD的肌肉标本行IHC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分型,指导基因检测,也为疾病的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帮助。3炎症反应参与了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推测炎症反应可能是继发于肌纤维的变性、坏死。4部分dystrophinopathy和dysferlinopathy患者肌肉病理上可见炎细胞浸润,易误诊为IIM。检测浸润炎细胞类型、分布及MHC-Ⅰ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
【关键词】:Dystrophinopathy dysferlinopathy 病理学 炎症反应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6.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2
- 英文缩写12-13
- 前言13-14
- 材料与方法14-20
- 结果20-26
- 附图26-35
- 附表35-38
- 讨论38-43
- 结论43
- 参考文献43-48
- 综述48-59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伟;卢锡林;梁银杏;刘强;张成;姚晓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心脏功能改变(附406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炎症机制的初步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66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