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抑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05 23:52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抑炎相关因子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白介素-37(Interleukin 37,IL-37)表达的影响,评价电针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入住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并被确诊为ACI的且发病1周内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电针组(基础治疗+电针)35例(脱落4例)、对照组(基础治疗)35例(脱落6例);另选同期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人30例,仅作参考值测定;(2)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由专人评定两组患者治疗第1、7、14天的临床疗效;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第1、7天血清抑炎因子(SOCS-3、IL-10、IL-37)水平;按影像学Adama分型统计所有入选患者脑梗死面积,并分析治疗前血清抑炎因子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3)结果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一、中风病名溯源
        二、中风病因病机沿革
        三、中风病的电针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一、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
    第三节 急性脑梗死与炎症因子
        一、炎症反应是ACI损害的重要原因
        二、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炎症因子动态表达
        三、脑梗死与相关抑炎因子研究
        四、电针与炎症因子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电针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二、抑炎因子与ACI的关系
        三、电针对ACI患者抑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60万人群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孙海欣,王文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02)
[2]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血清TNF-α、IL-10含量的影响[J]. 叶涛,朱路文,唐强,李宏玉,吴孝军,姜云飞.  中国针灸. 2017(10)
[3]浅谈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J]. 沈晓东,张晓瑜,于才,闫军堂,程发峰,王雪茜.  中医学报. 2017(09)
[4]刘完素诊治中风病的特点[J]. 李海玉,胡艳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04)
[5]电针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J]. 谭峰,蒙迪,梁艳桂,谭玖清.  中国中医急症. 2017(02)
[6]从RhoA通路探讨电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机制[J]. 谭峰,王健,陈晶,顾勇,詹杰,顾民华,谭玖清,梁艳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7]电针与抗抑郁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的系统评价[J]. 詹杰,谭峰,程南方,谭玖清.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10)
[8]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J]. 涂雪松.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05)
[9]IL-37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研究[J]. 周梦晨,姜桂青,李倩倩,王孟茹,廖玉华,凃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08)
[10]IL-37的免疫生物学作用机制及临床展望[J]. 杨扬.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6(04)

博士论文
[1]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研究[D]. 蔡宏伟.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明代肝系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刘莹莹.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熄风通络颗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IL-10的影响[D]. 陈文霖.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3]《千金方》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研究[D]. 吕玲玲.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86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86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