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9 00:03
研究背景: 我国是脑卒中的发生大国,现存脑卒中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脑梗死的发病出现了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有国外资料统计表明青年卒中发病率高达(3.4-11.3)/10万人口,因此,脑卒中每年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乃至心理负担。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最易侵犯颈动脉和基底动脉等部位,大多数引起缺血性事件的病变不是位于血管的最狭窄处,而是血管近端动脉粥样斑块。由于颈动脉斑块破裂或局部血栓形成并脱落导致动脉到动脉栓塞可引发脑梗死,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具有重要关联。典型的动脉粥样斑块由粥样核心和纤维帽组成,纤维帽较薄、对机械力的抵抗较弱、更易于破裂的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在脑梗死的发病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探讨脑梗死患者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于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PDE)在体内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各种炎性细胞内,包括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共分为4种亚...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溶液具体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2.2.3 血液标本采集与存放
2.2.4 临床其他相关资料的获取和登记
2.2.5 PCR-RFLP检测PDE4D基因rs918592多态性
2.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PCR产物酶切结果
3.2 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3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3.4 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3.5 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颈动脉IMT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关系[J]. 王汉旻,陈晓丽,叶好好,毕涌,潘东波,徐丽英,吴建波,黄海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12(04)
[2]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徐淑兰,张颖冬,林兴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04)
[3]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J]. 张庆军,刘德培,梁植权. 中华医学杂志. 2005(06)
[4]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06)
本文编号:3714399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溶液具体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2.2.3 血液标本采集与存放
2.2.4 临床其他相关资料的获取和登记
2.2.5 PCR-RFLP检测PDE4D基因rs918592多态性
2.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PCR产物酶切结果
3.2 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3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3.4 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3.5 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颈动脉IMT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关系[J]. 王汉旻,陈晓丽,叶好好,毕涌,潘东波,徐丽英,吴建波,黄海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12(04)
[2]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徐淑兰,张颖冬,林兴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04)
[3]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J]. 张庆军,刘德培,梁植权. 中华医学杂志. 2005(06)
[4]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06)
本文编号:3714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7143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