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颈动脉斑块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6:00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平均8.7%的速度增长,比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据统计,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引起,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影响脑卒中的发生,狭窄率不同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同。目前,血管支架介入术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介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流动力学分布特性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内颈动脉模型和典型介入支架的颈动脉模型内血流动力学的分布情况,探索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机制,为脑卒中的早期预防与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和支架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针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狭窄和支架介入治疗狭窄颈动脉后存在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采用Pro/E5.0建立了与人体颈动脉几何参数一致的颈动脉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别对不同狭窄率的颈动脉模型和典型的介入支架颈动脉模型内非牛顿血流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分析了狭窄率和支架连接筋截面形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血管壁对颈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机制;此外,对颈动脉模型进行了体外血流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颈动脉存在局部狭窄后,狭窄率不同的颈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狭窄率越大对颈动脉内血流分布影响越明显,粥样斑块进一步发展的概率明显增加。与狭窄率为0.05、0.1、0.2、0.3和0.4相比,狭窄率为0.5时,颈动脉狭窄部位附近低速涡流区面积最大,低壁面压力与低壁面切应力比例较大,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应力均较大,促进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一步发展。血液与颈动脉管壁耦合作用对颈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影响很大,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时必须考虑颈动脉管壁的作用。2、支架介入治疗狭窄颈动脉后,连接筋截面形状不同的支架对颈内动脉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影响不同。与C-S型和T-S型相比,R-S型内血流速度分布均匀,形成台阶流的面积较小,壁面压力变化量较小,正常壁面切应力比例最大,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应力整体分布较均匀、变化幅度较小;R-S型在治疗颈内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支架内再狭窄率较小。血液、支架与颈动脉管壁耦合作用对介入支架的颈内动脉中血流动力学分布影响较小,其作用可忽略。3、颈动脉模型体外血流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颈动脉分叉与颈外动脉入口处均存在复杂血流分布,形成了低速涡流区,验证了文中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防与支架介入治疗和支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流固耦合 连接筋截面形状 支架内再狭窄 血流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课题来源10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3
  • 1.2.1 颈动脉狭窄的危害10-12
  • 1.2.2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12-13
  • 1.3 支架介入治疗狭窄颈动脉的研究现状13-19
  • 1.3.1 支架发展历程13-16
  • 1.3.2 支架介入过程16-17
  • 1.3.3 支架内再狭窄的定义与形成机制17
  • 1.3.4 血流动力学对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17-19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1
  • 1.5 本章小结21-22
  • 第2章 血液流动基础理论与数值方法22-33
  • 2.1 流体力学数值分析理论22-27
  • 2.1.1 非牛顿血液模型22
  • 2.1.2 边界条件22-24
  • 2.1.3 流体控制方程24-27
  • 2.1.4 数值求解方法27
  • 2.2 固体力学数值分析理论27-29
  • 2.2.1 颈动脉管壁控制方程27-28
  • 2.2.2 有限元分析方法28-29
  • 2.3 流固耦合分析理论29-32
  • 2.3.1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29-31
  • 2.3.2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颈动脉内血流动力学数值分析33-60
  • 3.1 颈动脉内非牛顿血流分析33-42
  • 3.1.1 颈动脉几何模型33-34
  • 3.1.2 血液参数与边界条件34-37
  • 3.1.3 结果与分析37-42
  • 3.2 流固耦合模型下颈动脉内非牛顿血流分析42-52
  • 3.2.1 流固耦合模型下颈动脉几何模型42-43
  • 3.2.2 血液与血管壁参数及边界条件43
  • 3.2.3 结果与分析43-52
  • 3.3 刚性与流固耦合模型下血流动力学分析52-56
  • 3.3.1 颈动脉内血液流速分析52-54
  • 3.3.2 颈动脉内壁面压力分析54-55
  • 3.3.3 颈动脉内壁面切应力分析55-56
  • 3.4 颈动脉内斑块形成的机制56-59
  • 3.5 本章小结59-60
  • 第4章 支架介入狭窄颈动脉后血流动力学数值分析60-84
  • 4.1 支架介入颈动脉后非牛顿血流分析60-70
  • 4.1.1 颈动脉与支架几何模型60-64
  • 4.1.2 血液与支架参数及边界条件64-65
  • 4.1.3 结果与分析65-70
  • 4.2 颈动脉管壁、支架和血液的流固耦合分析70-78
  • 4.2.1 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内动脉几何模型70
  • 4.2.2 血液、支架与血管壁参数及边界条件70-71
  • 4.2.3 结果与分析71-78
  • 4.3 刚性与流固耦合模型下血流动力学分析78-81
  • 4.3.1 支架内血流速度分析78-79
  • 4.3.2 支架内壁面压力分析79-80
  • 4.3.3 支架内壁面切应力分析80-81
  • 4.4 支架内再狭窄形成的机制81-82
  • 4.5 本章小结82-84
  • 第5章 颈动脉体外血液流场实验84-90
  • 5.1 体外血液流动实验台84-85
  • 5.1.1 实验台介绍84-85
  • 5.1.2 图像采集技术85
  • 5.2 颈动脉体外血流实验85-87
  • 5.2.1 颈动脉体外实验模型85-86
  • 5.2.2 体外实验模型和工作溶液的配置86
  • 5.2.3 实验方案与设备86-87
  • 5.2.4 实验方法87
  • 5.3 体外实验流场与数值分析流场对比87-89
  • 5.4 本章小结89-9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90-93
  • 6.1 结论90-91
  • 6.2 展望91-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10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军;刘莹;刘小龙;;316L不锈钢表面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薄膜[J];中国表面工程;2014年03期

2 潘长江,唐家驹,王进,黄楠;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年04期

3 杨金有;徐跃平;俞航;刘静;单晶心;郭金明;洪洋;;人体主动脉弓内非牛顿血液流动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4 宋江湖;陈国定;任延平;;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主动脉弓血液流动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5 谢阳;吴强;邝鸿生;许百洁;林宇鹏;吴敏;;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01期

6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胡盛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喜成;髂静脉支架植入后局部流场的PIV测试及其对另侧髂静脉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瑞艳;血栓形成及介入治疗的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2 刘小龙;316L不锈钢表面氧化锆薄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95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e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