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大脑前动脉梗死模式建立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6 18:07

  本文关键词:大脑前动脉梗死模式建立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定义两种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影像学梗死模式并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关系,以期建立合理梗死模式,为临床病因机制初步判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孤立大脑前动脉梗死病例,提取并清理得到性别-年龄(sex-age)、危险因素负荷(riskburden)、rNIHSS评分(retrospectiv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rNIHSS)分级、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级、院内康复状况、病因机制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类化处理。定义两种模式:梗死模式1,结合梗死部位及形态,分为皮层孤立病灶、深部孤立病灶、连续性病灶、多部位非连续病灶及单部位多病灶;梗死模式2,按照累及部位分为皮层、皮层下、胼胝体及多部位病灶。用构成比、频数分布图描述人口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分布;降维-最优尺度-多重对应分析阐述两种梗死模式与病因分型及基线信息间关联及倾向性。结果:1.研究共117例患者符合急性孤立大脑前动脉缺血性卒中诊断,占同期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总数3.28%;2.ACA梗死临床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言语障碍为最常见显性症状,病因以ACA局部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最多见;3.大多数ACA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因素负荷,其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卒中仅占3.8%;关于其院内康复状况,40.2%患者院内无好转甚至出现恶化。虽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然仍有25.2%患者终不能自理。4.临床基础信息多重对应分析标准化辨别度量结果示:sex-age与危险因素负荷、rNIHSS分级、院内康复状况及mRS评分分级均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密切;rNIHSS评分分级与mRS评分分级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755;危险因素负荷与rNIHSS评分分级相关性不若预想密切,r=0.082。5.临床-梗死模式1多重对应分析标准化后辨别度量结果提示,梗死模式1与病因机制有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r=0.687。其类别点联合图分析可得,老年男性皮层孤立病灶倾向于心源性栓塞;青中年及老年女性可因混合病因致多部位非连续病灶;多重危险因素负荷青中年男性易因动脉-动脉栓塞形成单部位多病灶;中量危险因素中老年男性常见穿支动脉疾病或局部小血管闭塞所致深部孤立病灶;青年男性及中年女性虽危险因素负荷不重,但可能因原位血栓形成连续性病灶而致重度卒中。6.临床信息-梗死模式2多重对应分析标准化后辨别度量结果示,梗死模式2与病因机制亦具有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r=0.574。其类别点联合图分析可得,中老年女性、青年及老年男性患者易因混合机制致多发病灶而发生中度卒中;原位血栓形成与重度卒中相关,临床较为少见;中量危险因素患者易因穿支动脉疾病、局部小血管闭塞而出现胼胝体及皮层下梗死;中年男性患者危险因素较多,但轻度卒中多见,可能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老年男性患者危险因素较少,皮层病灶多见,心源性栓塞为主要机制之一。7.双梗死模式联合最优尺度分析提示两种影像学梗死模式与病因机制均具有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15及r2=0.594;两种梗死模式间亦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r=0.755;但梗死模式1与病因机制相关性高于梗死模式2。结论:梗死模式定义有助于梗死病因推断,部位结合病灶形态的模式判定优于仅靠部位判定。
【关键词】:大脑前动脉梗死 梗死模式 最优尺度分析 临床-影像学特征 病因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2
  • 1 材料与方法12-15
  • 1.1 研究材料12-13
  • 1.2 研究方法13-15
  • 2 结果15-28
  • 2.1 临床资料分析15-17
  • 2.2 影像学资料描述分析17-19
  • 2.3 临床-影像学最优尺度分析19-28
  • 3 讨论28-31
  • 4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4
  • 综述34-41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42-43
  • 个人简历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淑梅;大脑前动脉梗死19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年02期

2 郑燕;黄向东;陈卫东;;仅表现为缄默的大脑前动脉梗死1例报告[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2期

3 庞艳;刘英坤;杨颖馨;;双侧大脑前动脉梗死4例报道[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5期

4 许燕平;;大脑前动脉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17期

5 韩文芹;刘洪峰;;大脑前动脉梗死患者15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17期

6 徐辉;方岩;王遂山;周海云;姬卫东;杨青松;刘琴;;双侧大脑前动脉梗死区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6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雷;彭斌;徐蔚海;倪俊;冯逢;;双侧大脑前动脉梗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今明;大脑前动脉梗死模式建立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大脑前动脉梗死模式建立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97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b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