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DSA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建立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9:08

  本文关键词:DSA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建立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病残率[7]。适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大意义。侧枝血管的产生和募集可有效降低脑梗塞发生率,加强缺血半暗带血流供应,保护缺血区域脑组织[9]。因此,,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责任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的了解,可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决定临床治疗方案,为判定疗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 采用DSA手段,研究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责任血管解剖学分布、侧枝循环建立模式及影响其建立的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血压,纤维蛋白原、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通过DSA定位责任血管,观察侧枝循环建立模式。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研究纳入患者300例。其中单纯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狭窄患者214例,占71.4%;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后循环)患者43例,占14.3%;前后循环系统共同狭窄患者43例,占14.3%。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14例,占38.00%;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86例,占28.67%;椎动脉狭窄患者43例,占14.33%;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共同狭窄患者29例,占9.67%;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共同狭窄患者14例,占4.67%;大脑中动脉及椎动脉共同狭窄患者14例,占4.67%。 2.脑血管狭窄程度与侧枝循环建立显著相关,T=12.812,P=0.002;脑血管狭窄程度的不同和侧枝循环建立类型显著相关,P=0.003,OR=4.416。 3.经DSA确诊的脑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或闭塞时,不同部位侧枝循环形式发生率依次为:大脑前或(和)后动脉软膜吻合占73.3%,新生血管占13.3%,前、后交通动脉占8.9%。 4.侧枝循环建立与否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舒张压、吸烟史、纤维蛋白原。LogisticP=-0.165+1.108X1(吸烟史)+0.916X2(舒张压)-1.721X3(纤维蛋白原)。舒张压(OR=2.501、95%CI:1.632-3.839、P=0.000)、吸烟史(OR=3.040、95%CI:1.513-6.066、P=0.002)、纤维蛋白原(OR=0.178;95%CI:0.062~0.531)。 结论 1.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发生率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患者,其中大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下级动脉;在不同侧枝循环模式中,软脑膜侧枝吻合发生率最高。 2.脑血管的狭窄程度与侧枝循环的发生率及级别呈正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舒张压及吸烟等为侧枝循环的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时间与侧枝循环建立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3. DSA作为单纯检查手段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枝循环的评估对于指导无介入治疗指征患者的二级预防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侧枝循环 DSA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引言11-12
  • 第2章 综述12-27
  • 2.1 脑血管狭窄12
  • 2.2 侧枝循环建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症状的关系12-15
  • 2.2.1 侧枝循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13
  • 2.2.2 侧枝开放模式及其分型13-14
  • 2.2.3 侧枝循环的定义及其开放条件14
  • 2.2.4 与侧枝循环建立相关的其他因素14-15
  • 2.3 脑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建立模式的关系15
  • 2.4 侧枝循环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15-16
  • 2.5 侧枝循环的研究手段16-18
  • 2.5.1 经颅多普勒超声16
  • 2.5.2 磁共振血管成像16
  • 2.5.3 电脑断层血管摄影16-17
  • 2.5.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7-18
  • 参考文献18-27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27-29
  • 3.1 病例来源27
  • 3.2 入选及排除标准27
  • 3.2.1 入选标准27
  • 3.2.2 排除标准27
  • 3.3 检测方法27-28
  • 3.3.1 危险因素的采集27
  • 3.3.2 脑血管造影检查27-28
  • 3.4 研究对象分组28
  • 3.4.1 根据危险因素分组28
  • 3.4.2 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DSA)分组28
  • 3.5 统计方法28-29
  • 第4章 结果29-34
  • 4.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29
  • 4.2 责任血管解剖学分布29
  • 4.3 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枝循建立的相关性29-30
  • 4.4 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枝循环类型的相关性30-31
  • 4.5 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侧枝循环建立的相关性31-34
  • 第5章 讨论34-37
  • 5.1 侧枝循环建立的分级和分类34
  • 5.2 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枝循环建立的相关性34-35
  • 5.3 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枝循环建立类型的相关性35
  • 5.4 脑血管狭窄的血流动力改变35-36
  • 5.5 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侧枝循环建立的相关性36-37
  • 参考文献37-42
  • 导师及作者简介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晴;钟维章;陈渊;范秉林;李燕华;李吕力;;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07期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3 徐琳琳;朱明勤;王守春;朱辉;杨弋;邓方;吴江;冯加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及其影响因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3期

4 王拥军;;脑侧支循环及氧化应激对其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3期

5 高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1期

6 陈星宇;吉训明;李慎茂;缪中荣;;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7 吕达平;孙石磊;韩咏竹;李慎茂;吉训明;焦力群;凌峰;;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状态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4期

8 张鸿;宋利春;刘艳艳;马英;吕永利;;Pinacidil抑制线粒体和死亡受体通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英文)[J];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03期

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10 李克;吉训明;凌锋;张云亭;;急性脑动脉闭塞的血管造影分级及溶栓治疗疗效评估系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12期


  本文关键词:DSA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建立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10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