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6-04 01:08
本文关键词: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供应脑部的血管急性或是慢性闭塞或是狭窄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临床特点是起病突然、迅速进展导致局限性或是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症状。它已经成为我国致残率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国内外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基本已达成共识,即尽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针对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问题争论已久,既往多数大型研究的终点事件是血管性事件再发率,急性期疗效的探讨少见。本研究就是通过观察阿司匹林100mg、阿司匹林200mg和氯吡格雷75mg与阿司匹林100mg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14天后改为100mg阿司匹林口服3个月,来探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及联合用药对于急性脑梗死疗效、其安全性和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入住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227人,其中阿司匹林100mg组(以后简称为阿司匹林1组)100人、阿司匹林200mg组(以后简称为阿司匹林组2)63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组64人(以后简称为联合组)。统计三组患者入院前及治疗14天后NIHSS评分及三组住院期间发生的与抗血小板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综合评估三种治疗方案。此外,统计入院及3个月后三组患者Modified RankinScal评分比较观测急性期不同的治疗方案是否对于患者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有差别。同时测定阿司匹林1组和阿司匹林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方向及变化程度,根据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及3个月后患者血管性事件发生率综合评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结果: 1.阿司匹林2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该两组之间比较P=0.0010.05,有统计学差异。急性期阿司匹林2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 2.阿司匹林1组和阿司匹林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P=0.010.05,有统计学差异。阿司匹林2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明显。 3.根据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的程度统计治疗有效性比率时,结果显示两组有效率比较P0.001,有统计学差异;阿司匹林2组有效性更多。 4.统计急性期治疗期间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2组出现了2例不良反应,其余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但是之间比较P=0.07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较入院时Modified RankinScal评分,3个月后随访三组患者,该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急性期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恢复期无明显差异。 6.3个月后随访三组缺血性事件再发,阿司匹林1组出现了5例、阿司匹林2组出现了5例、联合治疗组出现了3例,之间比较P=0.99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阿司匹林1组中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得出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共22例,其中3例在3个月后随访中发生了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13.7%,而其余78例实验室阿司匹林敏感中有2例发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2.6%,二者比较P=0.0350.05,有统计学差异。 8.根据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显示阿司匹林1组和阿司匹林2组各有22人、9人出现了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分别占22%、14%,两者比较P=0.220.05,无统计学差异,即阿司匹林1组和阿司匹林2组出现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1.脑梗死急性期,给予阿司匹林200mg或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均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是两组比较阿司匹林200mg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症状。且从急性期不良反应来看,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急性期建议阿司匹林200mg。 2.脑梗死急性期,给予阿司匹林100mg、阿司匹林200mg治疗14天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然而两组比较,阿司匹林2组下降更明显。根据下降程度显示阿司匹林2组有效性明显高,这与阿司匹林2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相一致。 3.3个月后随访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症状、缺血性事件再发率无明显差异,说明急性期治疗方案于患者恢复期无差异。 4.阿司匹林抵抗包括实验室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得出的抵抗和观察临床缺血性事件再发显示的抵抗,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中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率高,即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率与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率相一致。 5.阿司匹林剂量与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无关,可以通过检测阿司匹林200mg治疗后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预测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关键词】: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抵抗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2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17
- 第2章 综述17-25
- 2.1 缺血脑卒中的发病机制17
- 2.2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作用机制17-19
- 2.2.1 血栓素 2 (TXA2 )抑制剂-阿司匹林17-18
- 2.2.2 血小板 ADP 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18
- 2.2.3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18
- 2.2.4 血小板 GPllb/IIla 受体拮抗剂18
- 2.2.5 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18-19
- 2.3 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方案19-24
- 2.3.1 阿司匹林19-20
- 2.3.2 氯吡格雷20-21
- 2.3.3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22
- 2.3.4 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22
- 2.3.5 其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22-23
- 2.3.6 抗凝治疗-阿加曲班23
- 2.3.7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23-24
- 2.4 小结与展望24-25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25-28
- 3.1 研究对象25
- 3.1.1 入选标准25
- 3.1.2 排除标准25
- 3.2 研究方法25-27
- 3.2.1 危险因素评估25
- 3.2.2 分组及用药25-26
- 3.2.3 标本收集26
- 3.2.4 疗效定义及阿司匹林抵抗定义26
- 3.2.5 观察指标26-27
- 3.3 统计学分析27-28
- 第4章 结果28-33
- 4.1 一般性结论28
- 4.2 三组危险因素的评估28
- 4.3 三组患者 NIHSS 评分比较28-29
- 4.4 阿司匹林 1 组和阿司匹林 2 组血小板聚集率测定29
- 4.5 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显示的疗效判定29
- 4.6 三组不良反应的比较29
- 4.7 3 个月后 MODIFIEDRANKINSCAL评分29-30
- 4.8 3 个月后三组血管性事件再发的比较30
- 4.9 阿司匹林 1 组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30-31
- 4.10 阿司匹林 1 组和阿司匹林 2 组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31-33
- 第5章 讨论33-40
- 5.1 脑梗死的一般性特征33
- 5.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33-34
- 5.2.1 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治疗33
- 5.2.2 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动脉血栓形成过程33-34
- 5.3 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34-36
- 5.4 三种治疗方案于 3 个月后恢复情况及缺血性事件再发率的影响36-37
- 5.5 阿司匹林抵抗37-39
- 5.6 实验总结及局限性39-40
- 第6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X,刘春梅;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5年06期
2 孙旭红;李威;;急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及成像[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196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