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椎-基底动脉系统是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供血给大脑后部以及后颅窝结构。Savitz等研究显示,在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约占80%,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虽在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仅占20%,但与前循环相比具有病情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性脑血管检查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很多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而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一般多关注血管有无狭窄与闭塞,对血管的弯曲和优势认识不足。本研究通过对PC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调查,探讨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弯曲(basilar artery curvature)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进而增加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为以后临床诊断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同时收集无颅内病变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97例进行分析,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等)、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依据头颅MRA检查结果及Giang等提出的基底动脉弯曲标准,将后循环缺血患者分为弯曲组与无弯曲组,分析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536名患者,其中对照组139例,男性77例,女性62例,年龄60.40±11.60;PCI组397例,男性220例,女性177例,年龄61.70±10.70。pci组中,基底动脉弯曲者127例占32.0%(127/397),基底动脉无弯曲者270例占68.0%(270/397);弯曲者中c型43例,反c型21例,s型16例;基底动脉延长者149例占37.6%(149/397);其中同时存在基底动脉弯曲与延长者98例占24.7%(98/397)。pci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等)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or3.68,95%ci3.31~12.75;p0.001)和基底动脉延长(or3.45,95%ci3.79~16.55;p0.001)是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基底动脉弯曲和基底动脉延长是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arterydominance,vad)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stroke,pcis)的相关性;进而增加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为以后临床诊断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在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2014年11月-2015年10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3名,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患者进行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等)、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以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差≥0.3mm,或当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差≤0.3mm时与基底动脉直线连接一侧作为vad的判定标准。依据梗死部位将入选病例分为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n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stroke,acis)组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stroke,pcis)组,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226例患者,acis组172例(76.1%),pcis组54例(23.9%)。vad患者共有54例,左侧优势38例(70.3%),右侧优势16例(29.7%),pcis组患者中30例(55.6%),acis组中24例(14.0%)。既往卒中或tia病史(14.8%对7.0%;卡方值=3.130;p=0.077)、心房颤动(13.0%对5.8%;卡方值=3.019;P=0.082)和VAD(55.6%对14.0%;卡方值=39.115;P0.001)以上因素在PCIS组与ACIS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D是患者发生PC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60,95%CI6.90~27.01;P0.001)。结论: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椎动脉优势是造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基底动脉 椎动脉优势 后循环 脑缺血 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1
- 英文缩写11-12
- 引言12-13
- 第一部分 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13-28
- 前言13
- 材料与方法13-16
- 结果16-17
- 附图17-21
- 附表21-22
- 讨论22-24
- 小结24-25
- 参考文献25-28
- 第二部分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28-44
- 前言28
- 材料与方法28-30
- 结果30-32
- 附图32-36
- 附表36-38
- 讨论38-40
- 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结论44-45
- 综述45-53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历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茜;;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6例[J];中医学报;2010年02期
2 路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0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7期
3 赵海涛;;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21期
4 杨佳;陈勇;;纳络酮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06期
5 陈玉堂;;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27期
6 李正军;蒋士杰;姚俊;龚家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年23期
7 姜伟;赵晓峰;孟智宏;;后循环缺血的名称演变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6期
8 苏克江,王桂敏;后循环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3期
9 鞠奕;王桂红;王拥军;;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6年11期
10 王拥军;;澄清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概念 提高诊疗水平[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秋燕;胡兴越;;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维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解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翌;;眩晕与后循环缺血[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孟繁华;孙博谦;;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广西;张伯兴;刘书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6 王庆松;向阳;王俊;;后循环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世卿;高清顺;高山;王君;张典;石洪霞;;推拿调任通督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8 张莉莉;李敬诚;谢鹏;王景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蔡峥;王菲;;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素珍;吴子明;陈艾婷;冀飞;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云涛;专家呼吁对后循环缺血加强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耳聋耳鸣查查脑血管[N];健康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芳;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尚艳花;定眩蠲痛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隋瑞峤;调督益脑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晶晶;椎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艳;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杨晓敏;后循环缺血中的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D];吉林大学;2016年
8 陶晓雪;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6年
9 李进;眩晕(后循环缺血)痰瘀阻窍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王骐;针刺“颈部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本文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7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