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BDNF、VEGF、bFGF水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BDNF、VEGF、bFGF水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服用丁苯酞软胶囊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al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 the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含量变化,探讨BDNF、VEGF、b FGF与ACI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和丁苯酞对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在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A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和基础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以及同期在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有高危因素但未卒中的体检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基础治疗组行常规药物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三组血清中BDNF、VEGF、b FGF的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丁苯酞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对照组血清中三种因子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量表对患者进行入院时及治疗10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作为评判其临床疗效的指标,并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血清BDNF、VEGF、b FGF含量分别为:丁苯酞治疗组(3.96±0.84ng/ml、230.13±60.20 pg/ml、8.17±1.91μg/ml),基础治疗组(4.01±0.70ng/ml、236.60±34.34pg/ml、7.94±1.71μg/ml),对照组(1.99±0.47ng/ml、160.24±42.20 pg/ml、4.37±1.43μg/ml),其中丁苯酞治疗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2.治疗后血清BDNF、VEGF、b FGF含量分别为:丁苯酞治疗组(5.72±0.48ng/ml、517.29±89.27pg/ml、14.67±2.96μg/ml)、基础治疗组(4.62±0.36ng/ml、412.38±36.35pg/ml、10.24±3.08μg/ml)、对照组(2.00±0.46ng/ml、161.00±40.20 pg/ml、4.54±1.36μg/ml),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丁苯酞治疗组与基础治疗组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丁苯酞治疗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3.治疗前丁苯酞治疗组NIHSS评分(6.12±3.24分)与基础治疗组NIHSS评分(5.88±3.3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丁苯酞治疗组NIHSS评分(1.65±1.35分)与基础治疗组NIHSS评分(3.55±1.45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丁苯酞治疗组减少程度比基础治疗组更显著(P0.05)。4.治疗前丁苯酞治疗组ADL评分(30.6±15.9分)与基础治疗组ADL评分(31.2±15.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丁苯酞治疗组ADL评分(64.5±15.3分)与基础治疗组ADL评分(53.8±15.1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丁苯酞治疗组升高程度比基础治疗组更显著(P0.05)。5.丁苯酞治疗组及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BDNF、VEGF、b FGF的水平与ACI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0.8627,P0.05);治疗后BDNF、VEGF、b FGF含量的升高程度与ACI患者的恢复程度程成正相关(r=0.8347,P0.05)。6.在对三组患者进行回访中,丁苯酞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中BDNF、VEGF、b FGF的水平与其病情程度成正相关。(2)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促进体内BDNF、VEGF、b FGF的表达,进而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丁苯酞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前言13-1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7-23
- 2.1 实验材料17
- 2.2 实验方法17-21
- 2.3 统计学处理21-23
- 第三章 结果23-37
- 3.1 丁苯酞治疗组、基础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23
- 3.2 丁苯酞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BDNF含量变化分析23-24
- 3.3 丁苯酞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VEGF含量变化分析24-25
- 3.4 丁苯酞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b FGF含量变化分析25-26
- 3.5 丁苯酞治疗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分析26
- 3.6 丁苯酞治疗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析26-27
- 3.7 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含量与NIHSS评分、ADL评分相关性分析27-28
- 3.8 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含量与NIHSS评分、ADL评分相关性分析28-30
- 3.9 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 VEGF 含量与 NIHSS 评分、ADL 评30-31
- 3.10 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含量与NIHSS评分、ADL评分相关性分析31-32
- 3.11 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b FGF含量与NIHSS评分、ADL评分相关性分析32-33
- 3.12 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 b FGF 含量与 NIHSS 评分、ADL评分相关性分析33-34
- 3.1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 BDNF、VEGF、b FGF 含量与 NIHSS 评分、ADL 评分相关性分析34-35
- 3.14 不良反应35-37
- 第四章 讨论37-43
- 第五章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9
- 综述49-57
- 参考文献53-57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宏元;;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6期
2 薛丽霞;张进;;丁苯酞添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6期
3 王冰;吕关健;;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08期
4 魏立平;李文波;张耀慧;何玉清;;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01期
5 梁江红;;丁苯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的保护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6 应忠明;;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年03期
7 陈威;易佳;;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02期
8 李和平;吴丽娥;;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保护机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6期
9 董治燕;郭改艳;;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2期
10 李顺兰;;丁苯酞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双艳;李其富;羊洁;何俐;;丁苯酞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佳;吴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晓丽;徐进宜;张奕华;;硫化氢供体型丁苯酞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脑缺血活性研究[A];2012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杨春昱;季晖;张奕华;;丁苯酞与依达拉奉偶联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2012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杨秀岭;张志清;刘建;陈玮;赵永红;韩亚娟;;丁苯酞对大鼠体内CYP2C19酶活性的影响[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宁文婧;杜业亮;;丁苯酞对脑缺血大鼠AQP9mRNA表达的影响[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7 王晓丽;徐进宜;张奕华;;硫化氢供体型丁苯酞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脑缺血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永红;杨秀岭;张志清;刘建;韩亚娟;;探针药物法评价丁苯酞对大鼠体内CYP3A酶活性的影响[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杨秀岭;张志清;赵永红;陈玮;刘剑;韩亚娟;;探针药物法评价丁苯酞对大鼠体内CYP2C19酶活性的影响[A];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章玉坤;;丁苯酞联合乌司他丁等预防治疗结脑血管相关性脑损害的临床研究[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芳;石药集团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敬照;丁苯酞项目获中国专利金奖[N];河北日报;2012年
3 赵舒;恩必普终崛起[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建青;运用专利技术输出 提升产品竞争优势[N];河北日报;2009年
5 王泽议;治疗脑血管病国家新药丁苯酞正式投产[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王雪飞;自主创新领军新药研发[N];健康报;2006年
7 胡建国;石药集团丁苯酞原料及胶囊获国际PCT专利[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记者 赵红梅 通讯员 张赫明;新药恩必普受86个国家专利保护[N];河北日报;2006年
9 焦莉莉;丁苯酞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N];石家庄日报;2007年
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伊龙 秦海强 陈盼;面对卒中负担 学界在行动[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仕华;丁苯酞及其类似物的生物转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2 王冰;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受体及钙信号转导机制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3 常雁;氨丁苯酞的代谢转化及其立体选择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魏微;慢性低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与淀粉样物质的关系及丁苯酞的神经保护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庞素华;1.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2.正丁苯酞类似物的合成及重排反应[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6 槐雅萍;左旋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乔晋萍;氨丁苯酞在大鼠靶组织中的原位代谢方法以及中药丹参的代谢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8 杨春;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菊平;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瑶;丁苯酞通过抗凋亡作用而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神经损害[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孟然;丁苯酞通过PGC-1α/Nrf2通路发挥对多发性硬化小鼠神经系统线粒体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刘敬;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VEGF水平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娜;丁苯酞对苯妥英钠引起的SD大鼠海马、小脑神经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月;HO-1、SOD2和Mfn2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表达及丁苯酞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付子娟;超早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素晨;丁苯酞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9 胡杰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10 张瑞丹;丁苯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Na+/K+ATPase、ERK1/2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BDNF、VEGF、bFGF水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8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