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缺血后处理通过Nrf2-ARE通路减轻大鼠慢性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远程缺血后处理通过Nrf2-ARE通路减轻大鼠慢性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鼠 慢性脑缺血 血管性痴呆 Nrf2-ARE信号通路 Tau蛋白 远程缺血后处理
【摘要】:目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改良法(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AO建立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证实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明确其保护机制是否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降低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减少神经元胞质内Tau蛋白异常积聚有关。方法(1)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n=20)、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模型组(BCAO,n=20)、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3天组(RIPC3d,n=20)和肢体远程缺血4周组(RIPC4W,n=20)。采用永久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改良法(BCAO)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先结扎一侧颈总动脉,3天后,再结扎另一侧颈总动脉,术后立即实施远程缺血后处理即用橡皮筋结扎大鼠的双下肢,结扎10分钟,放松10分钟,重复3次,每天2次,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神经,不作其他任何处理;(2)然后分别于第4周、8周两个时间点进行大鼠神经行为测试,水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新旧物体识别实验、神经行为学评分等,来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焦虑情绪、以及神经行为学损伤程度。(3)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使用Nissl染色来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Q-PCR来检测大鼠脑组织中Nrf2及下游因子SOD-2,HO-1等mRNA的表达变化,用Elisa检测Nrf2及下游因子蛋白表达变化,用普通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实验对阳性细胞进行定位。结果(1)RIPC对于大鼠慢性脑缺血造成的认知能力下降具有改善作用,通过水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新旧物体识别实验以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在水迷宫中,与假手术组比较,BCAO和RIPC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脑缺血组即BCAO组,与RIPC3d和RIPC4w组比较而言,其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和神经行为学评分中,8周时,与假手术组比较,BCAO组的开臂次数明显减少(P0.05),实施RIPC后,其开臂次数明显增多(P0.05)。在新旧物体识别实验中,与BCAO比较,RIPC探索新物体行为和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2)同时,通过Q-PCR和Elisa的检测可知,RIPC可以上调Nrf2(P0.05)以及其下游因子SOD-2(P0.05),下调炎症因子TNFα(P0.05)以及Tau蛋白(P0.05),同时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Nrf2和SOD-2的阳性细胞较BCAO组明显增多,Tau蛋白的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在尼氏染色中,其结果也显示,与Sham比较,BCAO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较多,尼氏体大量减少,与BCAO组比较,RIPC组尼氏体受损较小。(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与BCAO组相比,RIPC的Nrf2和SOD-2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且NeuN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CAO组大鼠海马区,与Sham组比较,神经元损伤较为严重,,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RIPC组与BCAO组比较,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5)。结论(1)RIPC可以改善大鼠认知功能以及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减少其焦虑情绪等。(2)RIPC可能通过参与诱导激活Nrf2-ARE通路,上调其关键因子Nrf2和SOD-2,下调Tau蛋白和TNFα,激活内源性抗氧化应激,减少非正常Tau蛋白的积聚,减少神经元损伤和坏死,保护脑组织。
【关键词】:大鼠 慢性脑缺血 血管性痴呆 Nrf2-ARE信号通路 Tau蛋白 远程缺血后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5
- 第一部分 远程缺血后处理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15-30
- 1.材料与方法15-16
- 1.1 主要实验仪器15-16
- 2 实验方法16-21
-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16
- 2.2 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BCAO)制备16-17
- 2.3 肢体缺血后处理(RIPC)模型制备17
- 2.4 大鼠认知功能的评定17-20
- 2.5 统计方法20-21
- 3 结果21-26
- 3.1 水迷宫实验结果比较21-23
- 3.2 神经行为学结果比较23-24
- 3.3 高架十字迷宫结果比较24-25
- 3.4 新旧物体识别结果比较25-26
- 4 讨论26-29
- 4.1 关于慢性脑缺血26
- 4.2 关于远程缺血后处理-RIPC26-27
- 4.3 关于RIPC的动物模型27
- 4.4 RIPC 改善 BCAO 大鼠的认知功能27-29
- 5 结论29-30
- 第二部分 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30-55
- 1.材料与方法30-35
- 1.1 主要实验仪器30-31
- 1.2 主要实验试剂31-32
- 1.3 主要试剂配制32-35
- 2 实验方法35-42
- 2.1 Q-PCR35-36
- 2.2 Elisa-蛋白测定36-37
- 2.3 冰冻切片制作37-38
- 2.4 石蜡切片的制作38-39
- 2.5 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
- 2.6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39-40
- 2.7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40-41
- 2.8 Nissl染色41-42
- 3 结果42-51
- 3.1 Q-PCR42-43
- 3.2 Elisa43-44
- 3.3 免疫组织化学44-50
- 3.4 Nissal染色50-51
- 4 讨论51-54
- 4.1 RIPC参与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51-52
- 4.2 RIPC减少Tau蛋白积聚52-54
- 5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文献综述59-70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1
- 缩略语全称(英文全称中文全称)71-72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同度,张昌颖;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J];营养学报;1957年04期
2 陈伟强;赵善广;;自制注射用大鼠固定装置[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3 肖柳英,林培英,冯昭明,张丹;不同周龄的SD大鼠生理、生化及体重的正常值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年03期
4 李淑云;简易大鼠灌胃器的制作[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6 戴英,陆群;复方H_(505)对Wistar大鼠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7 韦应波,孙喜庆,曹新生,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Gz暴露时间对大鼠记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8 吕学军,郭俊生,李敏,周利梅,张永娟;晕船大鼠体内铁含量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3年04期
9 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孙同柱,付小兵,翁立新,梁雪梅,陈伟;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保定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音;孙振宇;胡敏;李冬霞;;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大鼠颞颌关节损伤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祝~=骧;iJ梊霞;洃克琴;崔素英;文允摪;,
本文编号:519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1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