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
本文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进行康复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74例,均为发病1~12个月的初发卒中,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任务导向训练,2次/d,2 0 m in/次,5 d/周,共1 2周。观察组另给予1 2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1次/d,3 0 m in/次,5 d/周。疗效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站起-行走计时(TUG)测试、膝关节屈曲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KFAROM)。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rg量表:(28±9)分比(22±9)分,(29±9)分比(24±9)分;FMA评分:(47±8)分比(36±8)分,(40±6)分比(36±7)分;均P0.01],但组间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FMA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10.75±0.30)、(4.71±0.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34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UG测试及KFAROM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UG测试:(35±13)s比(56±18)s,(53±17)s比(58±18)s;KFAROM:(82±24)°比(60±23)°,(63±23)°比(57±26)°;均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的差值分别为(21.5±5.0)、(4.6±0.6)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FAROM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结论任务导向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行走能力、膝关节屈曲的关节活动度,但对下肢平衡改善效果不明显。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康复机器人 任务导向训练
【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项目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卒中后对步行能力有严重影响,其中得以生存的患者仅40%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后可恢复独立行走[1-2]。影响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常见原因为偏瘫侧肢体下肢负重减少,导致平衡功能障碍和跌倒风险增加[3],约20%卒中患者可能因情绪和焦虑症导致功能恢复障碍[4]。对卒中所致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下肢康复机器人[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2年06期
2 杜志江,孙传杰,陈艳宁;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3 徐国政;宋爱国;李会军;;康复机器人系统结构及控制技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4期
4 丁敏;吴庆文;刘保国;杨晓刚;杨海平;;步态康复机器人评价正常老年人步态的性别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9期
5 龙耀斌;;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年03期
6 边辉;汪琦;刘晓;赵铁石;;一种生物融合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设计[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7 闫焱;孔艳茹;来永彩;;康复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8 杨唐柱;黄晓琳;;上肢治疗型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09年03期
9 张晶;王玉慧;王党校;;膝关节康复机器人腿部人机界面设计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10 丁敏;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学军;;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临床研究与未来展望[A];2012中国康复医学会实用康复论坛暨运动康复新理念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2年
2 王俊华;;康复机器人发展概况[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毕胜;季林红;纪树荣;;神经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吴军;黄剑;王永骥;;集成运动意图辨识与虚拟现实环境的上肢康复机器人[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毕胜;;康复机器人训练技术[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陈勃帆;杨俊友;王硕玉;白殿春;;全方位下肢康复机器人逆运动学研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7 白跃宏;徐义明;殷跃红;;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万大千;徐义明;白跃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白跃宏;徐义明;殷跃红;范渊杰;;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制及临床应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10 许光旭;;步态训练的新选择——LokoHelp康复机器人[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刘云丽 实习生 李小蕾;我市一民企原创研发的项目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N];安阳日报;2012年
2 杨红军 曹洪田 王婷;科技创新攀新高 华丽转身上精品[N];江苏经济报;2010年
3 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靳莹;“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问世[N];光明日报;2014年
4 通讯员 靳莹 记者 冯国梧;“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问世[N];科技日报;2014年
5 记者 赵晖;瘫痪人士只要一“想”就能动[N];天津日报;2014年
6 佘惠敏;期待更多的“神工一号”[N];经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雯;五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案及评价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孟凡成;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增强学习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邢科新;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洪颖;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吴军;上肢康复机器人及相关控制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姜莹;全方位移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7 杨勇;手臂康复机器人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史小华;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9 李醒;五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罗东峰;桌面式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齐;基于加速度计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示教训练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梁霞;基于并联机构的腿部康复机器人运动单元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秦江伟;被动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控制系统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褚亚奇;基于患者疼痛感的康复机器人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5 宋新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张莹;上下肢协同康复机器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瑞雪;三自由度主动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周海涛;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翔宇;基于主动康复策略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控制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徐文墨;基于sEMG的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0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2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