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10—2015-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口服尼莫地平(亚宝)120mg/d,服药3~4次,14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可静脉推注30mg/d依达拉奉,治疗时间和观察组相同。依据NIHSS评分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使用BI评分衡量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效果评定参考1995年第4届中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BI评分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2例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异常红肿1例;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皮肤红肿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单位】: 河南荥阳市中医院心病科;
【关键词】: 脑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尼莫地平
【分类号】:R743.34
【正文快照】: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是脑卒中的一种,发病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程度及病死情况较一般脑卒中严重。作为最具破坏性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出血病理上改变为病灶的自身的占位性效应导致的人为机械性破坏和周围的继发性不良后果-脑缺血和脑水肿[1]。有学者指出[2],在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婵娟,廖维靖,杨万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损伤[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2 姚玲;汤永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缺血性脑损伤[J];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17期
3 张钰;高剑峰;;缺血性脑损伤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张琳;郭军;;老年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3期
5 邱红霞,陈惟昌;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年02期
6 杨国强;范学慧;萧洪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年03期
7 柳要伟;吕贻珍;闫玉敏;;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防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08期
8 陶存山;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1年02期
9 谭峰,顾卫,万赛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2期
10 王竞;杜俊蓉;;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荆志伟;胡木林;周才秀;高思华;王永炎;;基因芯片技术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黄坚;李振东;;趋化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南燕;柳艳丽;唐震海;王能里;林振浪;;未成熟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制备[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4 任秋生;王均炉;;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文;艾厚喜;张丽;李林;;缺血性脑损伤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6 曹云;骆菲;Gunn AJ;Bennet L;George S;Gluckman PD;邵肖梅;Guan J;;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胎羊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第三届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曹云;邵肖梅;Gunn AJ;Bennet L;George S;Gluckman PD;Gean J;骆菲;;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胎羊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9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川芎嗪的抗氧化机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衣晓峰;针刺为何有助脑损伤修复[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相名;缺血性脑损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肖绪武;早期运动干预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实验与临床对比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3 马学盛;清化血浊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尚爱加;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组织分布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5 毕晓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廖维靖;活血化瘀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7 罗艺;IL-33促进Th2应答和抑制Th17应答的效应能够缓解小鼠缺血性脑损伤[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鹏,
本文编号:548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4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