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齿状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20 08:19

  本文关键词: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齿状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海马齿状回 增殖 迁移 分化


【摘要】:[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结构老年化,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血管病75%。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受损、失语、认知精神障碍等,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治疗效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观点认为神经损伤后难以再生,神经功能的缺失是永久的,不能恢复。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成年啮齿类动物脑组织的侧脑室下区及海马区存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受到缺血缺氧、外伤、癫痫、生长因子等因素刺激下,可持续活化,发生增殖、迁移及分化,对受损神经网络修复和神经功能重建中发挥作用,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然而,许多研究揭示脑缺血后虽然可引起海马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发生,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不足,而且某些调节迁移、分化、存活、神经元修复和突触形成的因子也不足。因此,进一步研究并利用生物化学及物理因素等方法来扩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发生,促进其增殖,并向缺血坏死灶迁移,促进其分化成为神经细胞,对修复脑卒中后神经系统网络,提高大脑的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基于快速电磁转换原理,利用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神经细胞产生感应性生物电流,影响脑内代谢过程及神经细胞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的非侵入性技术。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nfra-low-frequenc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LF-TMS)是刺激频率0~0.2Hz之间的磁刺激。目前大多数对TMS的研究频率均在Hz水平,针对更低刺激频率的研究则比较少。大量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ILF-TMS在治疗脑损伤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脑血管疾病等和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焦虑、失眠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证实,采用ILF-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病人包括精细动作等的运动功能、看图识物能力、命名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ILF-TMS可通过干预神经递质的活性影响脑的功能,具有特殊的生物物理特性及临床应用价值。随着ILF-TMS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其治疗机制的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的许多研究提示ILF-TMS治疗CNS疾病可能通过影响eNSCs而发挥作用,如ILF-TMS可促进海马齿状回BDNF,5-HT,DA等的表达。ILF-TMS可引起脑内微环境的变化,而微环境则是影响eNSCs的重要因素。ILF-TMS的连续磁场可在脑区产生超低频电流,进而模拟多种神经递质的慢突触后电位的作用。施加的ILF-TMS频率不同,可分别影响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我们前期的实验提示,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损伤大鼠给予11mHz ILF-TMS治疗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及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发现与假刺激组比较,ILF-TMS治疗组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eNSCs)得到持续的激活,BrdU及nestin得到更多的表达,且18分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更高。[目的]本实验通过进一步观察ILF-TMS干预后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7天、14天、21天及28天4个不同时相海马区齿状回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及颗粒细胞层(granule cell layer,GCL)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并采用mNSS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定,试图探讨ILF-TMS在缺血性脑卒中海马齿状回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ILF-TMS应用于临床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1、参照Longa等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配到ILF-TMS7天组、ILF-TMS 14天组、ILF-TMS 21天组、ILF-TMS28天组及假刺激7天组、假刺激14天组、假刺激21天组、假刺激28天组;同时设立假手术7天组、假手术14天组、假手术21天组及假手术28天组。2、对ILF-TMS组大鼠给予刺激频率为11mHz,场强均为500 Gs的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每次30 min,1次/天;假刺激组大鼠同样放置磁刺激仪内固定,但不进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余处理同ILF-TMS组大鼠;假手术组大鼠自然饲养。3、各组大鼠在处死前24小时腹腔注射Brdu,每次间隔4小时,共3次。末次注射12h后处死动物取材。4、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28天应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法(mNSS)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定。5、将评分后的大鼠处死后取脑,置于4%多聚甲醛中后固定过夜,之后石蜡包埋,行连续冠状位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缺血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缺血后7天、14天、21天与28天4个不同时相海马区齿状回颗粒下层(SGZ)及颗粒细胞层(GCL)BrdU+、PSA-NCAM+、NeuN+、GFAP+表达的变化。采用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图形分析,计算每平方毫米的阳性细胞数。[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x±s),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活动情况较好,与ILF-TMS组大鼠及假刺激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21天及28天3个时间点,ILF-TMS组较假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F-TMS组及假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组内任意两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学观察HE染色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大脑皮质及海马区细胞排列整齐,组织结构完整。局部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右侧大脑皮质可见缺血灶,细胞变性坏死。海马区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结构不清,可见核固缩,核仁消失。ILF-TMS组大鼠脑组织上述病理改变较假刺激组减轻,细胞存活数量较假手术组多,神经细胞排列基本规整。存活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正常,核仁清晰,胞浆蓝染。3、海马齿状回BrdU+细胞数表达的变化: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均有BrdU+细胞分布。在7天、14天、21天、28天4个时间点,局部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而在局部缺血再灌注后同一时相,ILF-TMS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细胞数均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4、海马齿状回BrdU+/PSA-NCAM+细胞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海马齿状回仅能观察到少量BrdU+/PSA-NCAM+细胞。同一时间点,局部缺血再灌注大鼠BrdU+/PSA-NCAM+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而在局部缺血再灌注14天后,ILF-TMS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PSA-NCAM+细胞数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5、海马齿状回BrdU+/NeuN+细胞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海马齿状回仅能观察到少量BrdU+/NeuN+细胞。在第7天后,局部缺血再灌注大鼠BrdU+/NeuN+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SGZ区,不同时间点ILF-TMS组BrdU+/NeuN+细胞数与假刺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在GCL区,21天及28天ILF-TMS组BrdU+/NeuN+细胞数较假刺激组显著增多(P0.05)。6、海马齿状回BrdU+/GFAP+细胞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海马齿状回仅能观察到少量BrdU+/GFAP+细胞。在14天后,局部缺血再灌注大鼠BrdU+/GFAP+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在SGZ区,14天后,假刺激组BrdU+/GFAP+胞数较ILF-TMS组增多(P0.05)。在GCL区,21天及28天假刺激组BrdU+/GFAP+细胞数较ILF-TMS显著增多(P0.05)。[结论]1、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大鼠海马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明显增多,增殖的干细胞可以发生迁移并分化成为神经元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2、大鼠脑梗死后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改善更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发生相关。3、11mHz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能促进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由颗粒下层迁移至颗粒细胞层,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
【关键词】:超低频经颅磁刺激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海马齿状回 增殖 迁移 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6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6-25
  • 第一节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17-20
  • 第二节 经颅磁刺激的研究进展20-2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5-37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仪器25-27
  • 第二节 对象和方法27-37
  • 第三章 实验结果37-47
  • 第四章 讨论47-52
  • 第五章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7
  • 实验技术路线57-58
  • 中英文简写对照表58-60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东锋;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6期

2 吴宗耀;;从经颅磁刺激谈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12期

3 陈亚伟;;北京博爱医院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取得较好效果[J];首都医药;2012年19期

4 王晓明,龙存国,吴碧华,张国元,李秋茹,赵小琼,郑霞清;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5 程艮;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6 王晓明,龙存国,吴碧华,张国元,李秋茹,赵小琼,郑霞清;反复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3期

7 王修信,胡维平,杨永栩,梁冬冬,周建玲,卢小春;经颅磁刺激线圈半径对深度感应电场分布影响[J];广西物理;2004年04期

8 欧阳取平,王玉平;经颅磁刺激在言语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的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9 曹静;丁成峗;樊永平;;经颅磁刺激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5期

10 郭谊;丁美萍;;经颅磁刺激和癫痫[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骏超;;经颅磁刺激对手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宋为群;;经颅磁刺激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3 霍小林;杨巍;;经颅磁刺激磁场对细胞增殖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何艳;吴小鹰;郑小林;侯文生;彭承琳;;经颅磁刺激对握力影响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李冬;强静;韩瑞;解冰川;王铭维;顾平;;经颅磁刺激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6 许涛;郭正成;;经颅磁刺激对实验性脑缺血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方杨琪;周奇志;蔡定均;余曙光;;针刺与经颅磁刺激抗焦虑协同效应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8 阎涛;周广喜;陶华英;崔林阳;武士京;程焱;;经颅磁刺激静息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价[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艳明;付伟;胡洁;马佳妮;曲斯伟;宋为群;;行为学方法结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患者视觉空间忽略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丁美萍;郭谊;;经颅磁刺激和癫痫[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飒;磁场可影响人脑“道德罗盘”[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通讯员 印素萍;良好睡眠 健康人生[N];家庭医生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葳;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宋毅军;经颅磁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3 欧海宁;痴复康及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障碍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陶华英;经颅磁刺激、抗氧化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预保护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5 郭辉玲;头针疗法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建东;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线圈仿真分析及控制电路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2 杨春林;便携式经颅磁刺激系统设计与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刘奥;经颅磁刺激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痉挛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李鑫昌;针对小动物经颅磁刺激的线圈设计与磁场测量[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林广勇;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齿状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华建;经颅磁刺激系统控制电路设计及其仿真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晓露;经颅磁刺激聚焦场设计与仿真[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

8 杨少青;经颅磁刺激器主回路分析及控制电路软件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林冬冬;连续经颅磁刺激系统的研制及其对睡眠作用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侯会娟;经颅磁刺激系统磁场分析与线圈阵列优化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67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67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